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
??《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9月8日
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的通知》(廳字〔2023〕3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措施。
??一、進一步明確鄉村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功能
??(一)發揮縣級醫院縣域醫療救治龍頭作用。縣級醫院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急危重癥患者搶救,疑難雜癥患者向上轉診服務;接收超出鄉鎮衛生院能力范圍的患者;落實分級診療技術標準,暢通上下轉診通道,簡化轉診程序。
??(二)明確鄉鎮衛生院上下轉診中樞定位。鄉鎮衛生院承擔常見病、多發病咨詢、診檢、治療和危急重癥病人的初步現場急救與轉診。拓展鄉鎮衛生院康復醫療、醫養結合、安寧療護等服務功能,提升承接上級醫院向下轉診患者的康復服務能力。提高鄉鎮衛生院建設和裝備標準,健全急診急救和巡診服務體系,使其能夠開展常規手術。提升鄉鎮衛生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實現國醫堂(中醫館)建設全覆蓋。
??(三)強化村衛生室小病救治基礎作用。村衛生室承擔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診療、康復指導及危急重癥的初步現場急救和協助轉診服務。允許具備條件的村衛生室拓展符合其功能定位的醫療服務,擴大中醫藥服務供給。鼓勵村衛生室設置一鍵呼叫系統,打造15分鐘急救圈,滿足突發疾病患者緊急就醫需求。
??二、優化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布局
??(一)加強村衛生室建設。原則上每個行政村依托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置1所村衛生室。對臨近鄉鎮衛生院、人口較少的行政村,可通過鄉鎮衛生院定期巡診、派駐以及鄰村延伸服務等方式,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加強邊遠山區、壩上地區、脫貧地區等特殊地區村衛生室建設。鞏固提升鄉村一體化管理成果,有條件的地方可逐步將符合條件的公辦村衛生室轉為鄉鎮衛生院延伸舉辦的村級醫療服務點。采取縣域內醫療衛生機構整體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等方式,健全村衛生室醫療風險分擔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辦診所、門診部、民營醫院等,為鄉村群眾提供多元化醫療服務,并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
??(二)支持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支持建設一批能力較強、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中心鄉鎮衛生院。每個縣(市、區)至少選擇1個服務人口多、規模大、服務能力強、距離縣城較遠的中心鄉鎮衛生院,達到社區醫院建設標準,并逐步對標縣級醫院水平,打造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到2025年,全省200家鄉鎮衛生院達到社區醫院建設標準,力爭打造50家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
??三、壯大鄉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
??(一)盤活用好縣域編制資源。以縣為單位每5年動態調整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總量,盤活用好存量編制。鄉鎮衛生院用于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編制不得低于編制總額的90%。市縣進行鄉鎮衛生院人員招聘時,新聘入編人數的30%以上專項用于鄉村醫生崗位。
??(二)加大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力度。落實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免試申請鄉村醫生執業注冊政策,免試注冊的大學生鄉村醫生應限期考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落實艱苦邊遠地區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公開招聘傾斜政策。支持確有專長醫師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開展中醫藥服務。
??(三)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擴大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規模,完善協議服務政策,可根據實際需求規范培養擬從事全科醫療的高等職業教育層次醫學生。完善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培養、培訓制度,并根據實際重點向全科、兒科、兒童保健科、口腔科以及中醫、護理、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心理健康、精神衛生、康復、職業健康等緊缺專業傾斜。積極組織執業(助理)醫師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引導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參加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依法取得執業(助理)醫生資格。到2025年,各地鄉村醫生中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比例提高到45%以上。統籌縣域內醫療衛生人才資源,建立健全向鄉村派駐醫務人員工作機制。常態化做好基層醫務人員培訓,支持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到上級機構免費進修學習,每名鄉村醫生每年接受免費培訓不少于2次,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2周。
??(四)完善基層人才激勵政策。醫學專業高校畢業生到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工作,按規定享受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適當提高鄉鎮衛生院的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對在鄉鎮衛生院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聘用條件下,可通過“定向評價、定向使用”聘用至相應崗位,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逐步將實現鄉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執業(助理)醫師納入鄉鎮衛生院職稱評聘。拓寬鄉村醫生發展空間,同等條件下鄉鎮衛生院優先聘用獲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鄉村醫生。各類人才項目、榮譽表彰、評獎評優向鄉村醫療衛生人員傾斜。建立基層優秀機構和人才選拔管理制度,實施“千百工程”,到2025年,全省遴選1000名“燕趙基層名醫”,打造100個“示范基層機構”。
??四、加強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設
??(一)提升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實施“百強縣醫院提質行動”,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1所二級甲等縣級醫院,全省至少70家縣級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能力并擇優納入三級醫院管理。加快推進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提質擴面,2023年底前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1個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鼓勵縣級醫療衛生機構與縣域內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共同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人群和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每年提升1-3個百分點。
??(二)加快構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到2023年,全省所有縣(市、區)實現緊密型醫共體全覆蓋。鼓勵對醫共體內各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實行年薪制。落實醫保基金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政策,年終結余的醫保基金全部留給醫共體,其中60%-70%可用于醫務人員薪酬發放,30%-40%用于醫療機構發展;醫保基金年終出現的合理超支由醫共體和醫保基金按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省衛生健康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療保障局、省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關于促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冀醫改辦〔2022〕11號)規定比例分擔。落實醫共體牽頭醫療衛生機構對醫共體內各成員醫療衛生機構規范合理使用醫保基金的內部監管責任,強化激勵約束。加強醫共體績效考核,引導資源和患者向鄉村兩級下沉。鄉鎮衛生院與縣級醫院實現用藥目錄銜接統一、處方自由流動。
??(三)提高縣域內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水平。推進人口信息、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和公共衛生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到2025年,統籌建成縣域衛生健康綜合信息平臺。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完善省、市、縣、鄉四級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助力縣域醫共體形成“下級檢查、上級診斷”模式。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配置應用,提升家庭醫生簽約和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四)深化對口幫扶工作。建立健全城市三級醫院包縣、二級醫院包鄉、鄉鎮衛生院包村工作機制,強化城鄉協同、以城帶鄉幫扶。有計劃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發揮好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將指導基層、下沉服務作為縣級以上公立醫院的基本職責,持續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五)提升鄉村醫療衛生體系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健全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制定完善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責任清單,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置公共衛生科室。在鄉鎮衛生院建立標準化的發熱診室(門診)。強化村衛生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嚴格落實傳染病疫情報告責任,提高風險隱患早期識別能力,筑牢農村疾病預防控制網底。加強村民委員會公共衛生委員會建設。加強縣域傳染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推進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防協同配合,逐步推行疾病預防控制監督員制度。到2025年,每個設區的市至少建成2-3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醫防融合示范區。將符合條件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慢病服務的鄉鎮衛生院(含一體化村衛生室)納入醫保門診定點范圍。
??五、完善收入和待遇保障機制
??(一)合理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保障正常運轉和事業可持續發展前提下,可自主申報績效工資總量。允許按不低于50%比例從當前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的結余中提取資金,用于增加上年度薪酬總量。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工資水平,使其與當地縣級公立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工資水平相銜接。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內部分配時設立全科醫生津貼項目并在績效工資中單列。
??(二)嚴格落實鄉村醫生補助政策。落實鄉村醫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基本藥物制度補助、一般診療費政策,動態調整補助標準,逐步提高鄉村醫生收入。完善并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政策。對在艱苦邊遠地區服務的鄉村醫生,市縣要增加補助。
??(三)逐步提高鄉村醫生待遇保障。對納入一體化管理的鄉村醫生,按規定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對年滿60周歲的鄉村醫生,結合實際采取補助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提高其養老待遇。
??六、健全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地方投入機制
??落實市縣級政府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主體責任,政府辦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地方政府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建設規劃足額安排;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等運行成本,通過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補償,政府補助按“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辦法核定。對鄉鎮衛生院、一體化村衛生室運行經費予以補助。地方政府新增財力向鄉村醫療衛生領域傾斜。
??七、提高農村地區醫療保障水平
??(一)鞏固拓展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健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綜合保障機制。持續做好分類資助參保工作,對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脫貧人口和納入監測范圍且風險未消除的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按規定予以參保資助;對到異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執行本地資助標準。強化高額醫療費用支出預警監測,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貧致貧風險長效機制。
??(二)加大醫保基金支持力度。將符合條件的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并實行醫保結算。支持分級診療模式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建設,依托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推行門診統籌按人頭付費。有條件的地方可調整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一般診療費。各地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時,要統籌支持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發展,促進分級診療。合理提高醫保基金對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總額控制指標,年度新增醫保基金重點向鄉村兩級傾斜,逐步提高縣域內醫保基金用于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在醫保報銷目錄中增設農村地區適宜衛生服務項目,到2025年,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性收入占比提高到25%左右。
??(三)優化農村醫保管理服務。加強農村地區醫保經辦管理服務和監管能力建設,探索將村級醫保服務納入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加強基層醫保基金監管能力建設,把醫保基金監管納入鄉鎮政府綜合監管體系,持續加大對騙保套保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
??八、加強組織領導
??(一)壓實工作責任。落實省統籌、市負總責、縣級抓落實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市縣政府鄉村醫療衛生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強化屬地責任,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切實落實領導、投入保障、管理、監督責任。
??(二)加強協同配合。各地要進一步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省市縣三級分別建立衛生健康、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牽頭,機構編制、發展改革、教育、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農業農村、鄉村振興、醫保、疾控、中醫藥管理等部門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重大事項和困難,形成支持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合力。注重發揮各級人大、政協監督作用。支持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積極參與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三)強化考核督導。建立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督導評估機制,省級層面加強對地方政府政策保障、人員隊伍建設等重點任務進展情況的綜合督導評估,并將其作為鄉村振興、健康河北建設督查考核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與財政資金分配掛鉤,有力推動各項措施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