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陽市深入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聚焦全省三明醫改創新攻堅示范市改革任務,以解決群眾看病就醫“急難愁盼”問題為重點,構建“制度創新、體系重塑、機制再造、服務提質、數字賦能”五位一體改革體系,在醫療體系重構、三醫聯動、醫防融合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
??? (一)加強整體聯動,健全協同治理機制。強化統籌推動。市委、市政府將醫改納入全市改革總體布局,實行市委書記、市長“雙組長”負責制,建立“雙組長領銜+多部門推進”高效保障體系。2025年以來,市長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副市長深入一線協調落實,市委改革辦將醫改重點納入年度改革要點,確保系統推進。深化部門協同。由一名市領導統一分管醫療、醫保、醫藥工作,建立“三醫”改革會商會審和重點事項集中攻關機制,實行日常兩月一商、重點即時會商、難點周監測月調度。圍繞“兩病”醫保支付、醫保打包付費、結余留用、薪酬改革、設備集采等打出聯合攻堅“組合拳”。衛健、醫保部門聯席舉辦月度分析會、季度推進會、年度總結會,形成聯動合力。2025年,將三明經驗與省要求融合細化形成“七項任務”,聯合9部門出臺《安陽市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工作方案》,在薪酬制度、醫療集團干部任免、醫防融合、信息化等方面大膽創新,形成安陽特色路徑。嚴格督導落實。醫改重點任務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督導,市委改革辦牽頭建立“問題—責任—進度”清單閉環管理,實施動態跟蹤督辦。紀檢、衛健、醫保建立“行紀銜接”機制,對醫療機構違法違規行為聯合懲戒,強化全鏈條監管。率先出臺薪酬分配指導、總額核定、編制使用效益等文件,激發改革活力。
??? (二)重構服務體系,構建整合型醫療新格局。創新醫療集團建設。將主城區劃分為兩個網格,組建2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實行法定代表人一體化管理;推動人員、技術、服務、管理“四下沉”,遴選950余名專家下沉基層坐診查房、手術示范、培訓講座,通過訂單式“輸血”、多形式“造血”、定制化培訓,培育基層特色專科30余個。2024年,市直醫療機構可支配收入增長21.9%,基層醫務人員工資總額增10.7%,居民次均住院費用降4.2%,完成遠程診療23.28萬例,上下轉診4.45萬人次,實現“群眾減負擔、醫院得發展、醫保增效益、政府得民心”。優化醫療資源布局。緊扣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按照“強專科、調結構、提效能”思路,新建3個國家級重點專科、1個國家級中醫優質專科、6個省級重點專科,打造30個市級重點專科、26個亞專科,49個專科專病診療能力進入全省20強。壓縮低效床位,市級三級醫院減床433張,推動優質資源輻射下沉,實現CMI值提升0.32、平均住院日縮短1.8天、基層診療量增長23.6%。實施“名院名醫伴飛計劃”。與21家國家級醫院簽約,引入專家定期來安坐診、帶教、演示,提升疑難重癥本地救治能力,讓群眾就近享受國家級醫療服務。實施以來,外轉患者住院總費用下降4599萬元。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建成全省首個全域互認平臺,統一質控標準,實現檢查圖像、檢驗數據、診斷結論互通共享。全市35家醫療機構286個項目一鍵調閱互認,市區三級醫院互認率80%,全市互認率62.44%,累計節省患者費用1134萬元,次均檢查費用降12.7%。
??? (三)深化醫防協同,構建全周期健康體系。創新醫防融合模式。率先出臺醫防融合實施方案,明確7方面21條措施,1654名專兼職疾控監督員入駐一級以上醫療機構,將疾控履職納入醫院等級評審,落實傳染病醫防融合會商研判制度。開展交叉培訓,培養“公衛精、醫療通”復合人才,組建65人“雙師”科普講師團,打造“專家說預防”等精品科普品牌。拓展慢病管理路徑。全市域開展高血壓、糖尿病健康干預,免費提供9種藥品,全程跟蹤管理,惠及超20萬人。市縣級專家融入1583個家醫團隊,參與慢病宣教、診斷、治療、隨訪全流程,建立“篩—防—治—管”閉環體系。2024年高血壓、糖尿病管理率分別提升4.54和2.93個百分點。推進健康篩查行動。2024年起對主城區45—74歲居民開展5種常見惡性腫瘤免費篩查;2025年將中小學生“明眸皓齒強脊”篩查和肺癌、上消化道癌篩查納入民生實事,構建“政府主導、醫防協同、全民參與”機制。
??? (四)攻堅關鍵改革,暢通三醫協同路徑。深化醫保支付改革。建立“基礎病組+特例管理”復合支付體系,117個基礎病組實現“同城同病同價”,重點學科提高10%權重系數,高值耗材單獨測算。擴大中醫藥服務支付范圍,基層醫療機構門診中醫藥報銷比例達95%。對醫療集團實行醫保基金區域總額預算管理,建立結余留用、風險共擔機制,醫保基金累計結余28億元。規范藥品集采使用。擴大藥品集采品種覆蓋,健全“三有三不”制度(有集采產品不用非集采、有中選產品不用非中選、有低價不用高價),納入醫保協議管理。實施集采結余留用,集采紅利全部返還醫療機構,為DRG控費騰出空間。創新設備采購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紀委督導”,創新醫療設備“打包集采”。2024年首批集采節約資金7500萬元,降幅超50%;2025年開展大宗消耗品集采,消毒類耗材價格降幅82.21%。突破薪酬制度改革。試行醫療集團主要負責人年薪制,以基層就診率、醫保資金使用、外轉率等9方面為核心評價指標。2025年固定薪酬占比達60%,三年內至70%,醫、護、管薪酬占比優化為5∶4∶1。提升編制使用效益。按“盤活存量、優化結構、動態調整”思路,市直重點招聘高層次人才與技術骨干,縣區穩住現有骨干。選取林州市、內黃縣及3家市級醫療集團試點,2025年10月底全市推廣,力爭2025年空編減少50%,2026年底減90%,2027年底基本完成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