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東豐縣的高玉梅患了腎囊腫,沒想到在家門口的縣醫院就有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專家為她做手術。高玉梅算了一筆賬:要是去長春,報銷后也要花費兩萬元,而在東豐縣人民醫院她一共繳納1.4萬元醫療費,報銷后自己只需要支付4000多元。
近年來,“看病難”“看病貴”是遭社會各界普遍吐槽的問題,也是新一輪醫改各級政府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自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以來,吉林省在全面破除以藥補醫,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基礎上,開出多張醫改處方聯合施治,破解“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在國家組織的2016年至2018年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效果評價中,連續3年排名靠前。
高玉梅是吉林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受益者的縮影。2016年,吉林省出臺并實施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和《關于推進多層次醫療聯合體建設實施方案》。東豐縣人民醫院是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的醫聯體成員單位,在后者的對口幫助下,東豐縣人民醫院在醫療技術和設備上有了質的飛躍,如此一來,在縣級醫院也可以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
吉林省衛健委體制改革處負責人介紹,早在2015年,吉林省就在全國率先啟動由政府主導的多層次醫聯體建設。讓省級五大醫聯體,即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吉林省人民醫院和延邊大學附屬醫院等5家省內實力最強的綜合醫院與全省9個市(州)的43個縣(市、區)醫院之間建立醫療聯合體,讓優質資源向基層和邊遠地區流動。以此推動形成“健康進家庭、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合理就醫格局。
與此同時,在省級五大醫聯體的基礎上,推進市級醫聯體、縣級醫共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自愿參與醫聯體建設。
記者了解到,僅2018年,省級五大醫聯體牽頭醫院向下級醫院派駐醫療隊2100多次、派駐醫院管理人員近300人次、派駐醫生3000多人次,持續開展萬名醫師巡回醫療,診療患者75.98萬人次,一次性治愈患者7.06萬人。
每一串數字的背后,都是吉林省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突破之舉。
值得一提的是,鑒于國家層面對“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小病”“大病”沒有明確界定,吉林省還在全國創新提出縣級醫院(600種)、鄉鎮衛生院(43種)、村衛生室(30種)及外請專家在縣域內診療病種(27種)的診療參考目錄。
各級醫療機構可以根據實際能力和前3年發生的診療病種情況,在參考目錄基礎上進行增減,確定轄區內診療病種目錄,目錄之外的病種向上級醫院轉診,使患者盡可能在居住地完成診療行為,逐步形成“基層接得住、醫院舍得放、群眾愿意去”的分級診療格局。
與此同時,吉林省還全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目前已組建6539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吉林省常住人口簽約率34%,重點人群簽約率66.8%,均高于國家要求的標準,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簽約服務實現全覆蓋。
2017年8月26日起,吉林省所有公立醫院全面啟動實施綜合改革,除中藥飲片外的所有藥品全部取消加成。吉林省建立全國首個省級“五統一”平臺,實現招標、交易、配送、結算、監管統一的藥品集中采購,通過開展藥品集中招標和高值醫用耗材陽光采購,每年可節省藥械成本支出30億元以上。
在取消藥品加成基礎上,吉林省所有公立醫院還調減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價格。自2017年8月起,吉林省所有公立醫院核磁、CT、DR等大型設備檢查費用平均降低15.5%,檢驗費用平均降低10%。
吉林省還牽頭成立東北三省一區“兩票制”藥品采購聯盟,開展骨科、神經外科等7類高值醫用耗材的招標采購及上線交易,進一步擠壓藥品耗材價格空間。
為了更多地降低患者醫療費用,吉林省還在全國率先打破傳統的同級或下級對上級的結果互認界限,以質量安全為前提,以醫療聯合體為主的二級、三級醫院間實現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目前,吉林省質評合格的134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實現了四大類50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解決長期以來“重復檢查”的問題。
在惠及一般患者的同時,吉林省還在開展農村貧困人口健康普查建檔管理,實行新農合“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三減免”健康扶貧政策。實施貧困患者“一人一策”分類救治措施,將全省7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患有大病和長期慢性病的32.8萬人列為精準救治對象。
據了解,到2020年脫貧攻堅結束,吉林省建檔卡貧困人口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將提高到90%,慢病門診費用實際報銷比例提高到80%。通過“一事一議”方式,最后解決貧困人口無力承擔的10%大病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