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黨委宣傳部、統戰部、外辦,中醫藥管理局、教育行政部門、商務局、文化和旅游局、衛生健康委、廣電局、文物局:
????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共中央宣傳部等8部委關于印發《“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國中醫藥綜發〔2022〕10號)精神,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形成人民群眾客觀科學禮敬中醫藥文化的社會氛圍,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委外辦、教育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廣電局、省文物局共同制定了《四川省貫徹落實〈“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責任分工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省中醫藥局 省委宣傳部
省委統戰部 省委外辦
省教育廳 省商務廳
省文旅廳 省衛健委
省廣電局 省文物局
2023年4月13日
(公開形式:主動公開)
四川省貫徹落實《“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責任分工方案?
近年來,四川率先將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推進,堅持中醫藥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獲批建設國家七個之一、西部唯一的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宣傳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的《“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結合四川中醫藥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遵循融通中西、返本開新的文化發展規律,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統籌協調、守正創新、交流互鑒,在研究闡釋、保護傳承、創新轉化、傳播普及等方面持續發力,以項目為牽引,推出一批標志性成果,充分激發中醫藥文化活力,推動中醫藥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大眾,凝聚起全社會主動傳承發展中醫藥的文化自覺,為建設文化強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四川中醫藥力量。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川派中醫藥文化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機制更加健全,價值內涵和寶庫“鑰匙”傳導功能進一步發揮。建成中醫藥文化特色研究機構,推出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評選一批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醫藥文化活動品牌,人民客觀科學禮敬中醫藥文化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中醫藥文化傳承整體實力走在全國前列。
三、主要任務
(一)提煉中醫藥文化精神標識。加強川派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及其哲學內涵、人文精神、科學思想、價值理念研究,全面厘清中醫藥文化內涵與外延,闡釋現代價值,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研究提煉中醫藥文化精神標識。(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排在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推進中醫藥文化遺產保護。實施中醫藥古籍整理出版工程,加快中醫經典古籍、出土醫藥文獻等的搶救整理研究出版工作。實施少數民族醫藥古籍整理研究,加快整理一批藏、羌、彝等少數民族醫藥古籍。強化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將具有原創性的四川中醫藥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傳承人予以保護,建設一批保護傳承基地,加大傳承傳習和宣傳闡釋力度。(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
(三)建設中醫藥文化研究高地。建設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等高層次中醫藥文化研究平臺。推動四川中醫藥文化發展促進會登記注冊,創辦《中醫藥傳播》學術集刊,推動召開中醫藥文化傳播高峰論壇,探索建立中醫藥文化傳承工作室。實施中醫藥文化研究計劃。開展《中醫百部經典》《川派中醫藥名家系列叢書》等整理研究,分批次出版一批優秀成果,建成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數據庫,召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支持中醫藥簡帛研究中心建設。推動醫學簡帛展示傳播、保存保護、學術研究、轉化應用,編撰《中醫簡帛辭典》,出版《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學術集刊。持續推進“杏林選粹”計劃。對巴蜀地區民間醫藥進行搶救性調查登記和針對性保護,實現40項民間醫藥項目再提升再利用。(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省文物局)
(四)打造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和傳播基地。支持四川省中醫藥博物館、天府中藥城中醫藥博物館建設。推動有一定基礎的市(州)、院校、醫療機構、企業、社會團體結合自身優勢建設中醫藥博物館、展覽館和文化體驗區,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博物館建設,強化其收藏研究、社會教育、展覽策劃和文化服務功能,支持條件成熟的中醫藥博物館創建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增至100個,爭創一批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和體驗場館,實現省級以上基地覆蓋全省市州。分批次建設中醫藥線上傳播平臺,實現“云游基地”。(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教育廳、省文物局)
(五)加強中醫藥文化產品供給。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借助成都大運會、國際非遺節等時機,加大中醫藥文化宣傳展示力度,組織主流媒體、正能量網絡“大V”宣傳四川中醫藥好聲音。挖掘闡釋并推廣普及岐伯、蘇軾、唐慎微等川派名醫名家、醫籍名方等中醫藥文化經典元素。推出一批精品中醫藥展覽,開發一批具有鮮明中醫藥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鼓勵引導有條件的中藥企業依托自身優勢,把中醫藥文化有機融入種植、生產、加工、研發、銷售全過程,推動老字號煥發新活力。引導中醫藥題材文藝作品創作,推出一批優質的中醫藥題材舞臺藝術作品以及紀錄片、專題片、影視劇等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支持廣播電視臺策劃制作中醫藥專題節目。(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文化和旅游廳、省廣電局)
(六)創新發展中醫藥文化產業。實施中醫藥文化業態培育行動,充分挖掘中醫藥文化與康養、音樂、演藝、研學等有效融合的潛力,培育健康旅游、文創演藝、情景體驗等中醫藥文化旅游新場景。支持各地依托自身特色,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街區、文化廣場、主題公園等沉浸式體驗區。整合醫療機構、科研院所、文化企業中醫藥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產品資源,開展產業化、品牌化、市場化推廣,提升中醫藥文化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度。(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文化和旅游廳)
(七)推進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將中醫藥文化相關內容融入教師培訓課程,提高教師相關知識水平。基于不同學段特點,探索將中醫藥文化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構建學生能聽懂、有特色、重體驗的中醫藥文化特色課程。因地制宜,鼓勵中小學設立中醫藥文化知識廊、文化角,開辟中藥種植園等中醫藥文化主題場所。組織中醫藥專家定期開設專題講座,廣泛推廣太極拳、八段錦等易學易練的中醫養生保健功法,使中醫藥文化“可觸、可及、可見”。加強高等院校中醫藥文化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推動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相關專業開設中醫藥選修課程,開展中醫藥研學實踐。(責任部門:教育廳、省中醫藥局)
(八)廣泛開展中醫藥科普。組織開展“千名醫師講中醫”、中醫藥健康科普大賽等系列活動,運用四川省圖書館等優勢資源,做優“名中醫大講堂”品牌。充分發揮巡講專家、中醫藥學會協會等作用,深入農村、社區、部隊、機關、校園、企業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推出一批中醫藥歷史文化解讀、名家訪談等系列科普視頻。突出中醫院姓“中”的文化特色,抓好文化內涵、文化主題、文化氛圍和文化宣傳功能建設,發揮好宣傳陣地作用,為群眾提供權威科學的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居委會、鄉村群眾活動場所等,建設一批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幫助群眾科普規范的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衛生健康委)
(九)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按照國家中醫藥局關于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調查部署要求,依托省級衛生健康教育機構完成全省每年14個縣(市、區)調查點工作任務,及時組織工作培訓,準確上報調查資料,掌握我省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普及情況和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變化情況。(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衛生健康委)
(十)促進中醫藥文化海外交流。啟動中醫藥海外傳播計劃。建成中醫藥海外社交媒體傳播矩陣,在海外社交媒體上開設、運營中醫藥文化賬號,拓寬中醫藥文化產品和服務表現形式。建成四川省中醫藥國際交流中心、海外中醫藥中心5—8個、海外惠僑遠程醫療站5—6個,提檔升級現有海外中醫藥中心服務能力,打造集醫療服務、文化傳播為一體的四川海外中醫藥高地。推進中醫藥海外惠僑行動,充分發揮“天府云醫·海外惠僑遠程醫療站”作用,赴海外開展中醫惠僑活動。持續開展“外國領團走進四川中醫藥”系列活動,不斷擴大四川中醫藥海外影響力,加強川港澳中醫藥合作,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委外辦)
(十一)多元化發展中醫藥對外貿易。高質量建設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優化中醫藥產品出口環境,打造中醫藥對外貿易集聚區,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醫藥對外貿易市場主體。支持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和企業等參加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舉辦海外中醫藥文化節。探索發展中藥跨境電子商務,鼓勵中藥企業在海外建立營銷網絡,拓展國際中藥市場。拓展“中醫藥+教育培訓”“中醫藥+餐飲”等貿易新業態。(責任部門:商務廳、省中醫藥局)
(十二)培養中醫藥文化傳播人才。培育、聘任和引進高水平中醫藥文化研究團隊,統籌社會資源,加強中醫藥文化研究利用。持續壯大省級中醫藥文化專家庫,逐步實現縣縣有省級中醫藥文化巡講專家。常態化開展中醫藥文化、新聞宣傳業務培訓,打造一支高素質中醫藥文化宣傳骨干隊伍。(責任部門:省中醫藥局、省委宣傳部、教育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總體框架下,完善以中醫藥主管部門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協同推進、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和工作格局。各地中醫藥主管部門要將中醫藥文化擺在重要位置,成立領導機構,主要領導負責,聯動多方力量,精心組織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研究細化具體舉措,統籌推進、聯動實施,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投入機制,設立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專項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大對中醫藥文化宣傳工作和中醫藥文化建設項目投入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醫藥文化弘揚長效機制。
(三)落實各方責任。各地各部門要切實肩負起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主體責任,持續規范中醫藥文化傳播市場,打擊假借中醫藥旗號進行虛假宣傳和售賣虛假產品的行為,完善中醫藥主管部門專業審核機制。各地中醫藥主管部門、中醫醫療機構要單獨設立中醫藥文化宣傳機構,有專人從事中醫藥文化宣傳工作。逗硬中醫藥文化傳承重點任務評估考核,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