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期
江蘇省深化醫改暨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2年7月15日
目??? 錄
● 省人大常委會赴鹽城開展醫療保障重點處理代表建議督辦調研
● 我省力推醫療衛生領域南北結對幫扶合作
● 蘇州率先出臺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
● 淮安試點探索公立醫院合理用藥全程化管理
● 宿遷多措并舉推動市域醫聯體建設
● 如皋全力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高質量發展
省人大常委會赴鹽城開展醫療保障重點處理代表建議督辦調研
日前,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小敏赴鹽城市及阜寧縣開展醫療保障重點處理代表建議督辦調研。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陳蒙蒙參加。
李小敏一行實地察看鹽城市醫保智能信息化平臺建設、阜寧縣人大代表云家運行情況,并分別召開人大代表座談會和醫療保障重點處理代表建議督辦調研座談會。
李小敏指出,健全醫療保障制度,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事關現代化建設大局。要充分認識制定醫療保障地方性法規是推進醫療保障工作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醫療保障工作系統化的必然要求、是推進醫療保障工作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相關立法中,要堅持與中央醫療保障改革方向相一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堅持重點與整體相結合的原則,注重醫保體系構建的完整性,強化醫保基金的統籌性,提高醫藥管理的規范性,增強公共服務的便捷性,加強監督管理的協同性,按照推動江蘇醫療保障走在全國前列的定位,認真提煉總結江蘇實踐經驗,有效補齊補強短板弱項,努力實現立法創制性、特色性、實效性的有機統一,以高質量立法護航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為我省醫療保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部分省人大代表,省醫保局、鹽城市有關負責同志等參加調研或座談會。
我省力推醫療衛生領域南北結對幫扶合作
日前,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醫療衛生領域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蘇北4市縣級醫院(含中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達標率90%、推薦標準達標率超過60%,推動符合條件的縣級醫院升級晉等;縣級疾控中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防控、流行病學調查、疾病監測水平有效提升;80%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服務能力基本標準,30%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服務能力推薦標準;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綜合服務短板逐步補齊,新建縣級婦幼保健院全部達到二級標準;老年醫療服務網絡布局更加合理。
《方案》明確,在南京與淮安、無錫與連云港、常州與鹽城、蘇州與宿遷醫療衛生機構結對幫扶關系的基礎上,由省屬和蘇南4市三級甲等醫院對口幫扶蘇北4市10個重點結對幫扶縣縣級人民醫院、中醫院,省疾控中心和蘇南4市疾控中心對口幫扶蘇北4市10個重點幫扶縣疾控中心。重點結對幫扶縣以外的其他縣(市、區)縣級人民醫院、中醫院、疾控中心結對關系,由結對設區市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管理局)雙方自主協商,綜合考慮現有院外結對幫扶現狀,由蘇南方明確綜合實力較強的三級醫院、疾控中心開展結對幫扶。
《方案》提出,支援醫院要建立“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機制,協助受援醫院加強兒科、急診科、麻醉科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每年至少為受援醫院培養3名臨床骨干醫師或醫技人員;通過設立專家工作室、支持加入專科聯盟、指導受援醫院創建省市級臨床重點專科等方式,帶動受援醫院提升專科能力;協助受援醫院建成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提升受援醫院危急重癥患者救治能力、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等。
《方案》要求,蘇南4市強化對蘇北4市縣級疾控機構的對口幫扶,選派三級醫院專家到蘇北4市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掛職,組織三級醫院專家團、名醫專家到受援基層醫院開設專家工作室或聯合病房。推動幫扶合作向婦幼健康、老年健康等領域拓展,圍繞建立健全服務體系、促進專科(學科)發展、完善管理運營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務實開展幫扶合作。
蘇州率先出臺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
蘇州市作為國家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5個試點城市之一,日前制定出臺《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建立5項機制、強化3項支撐和推進4項配套改革,通過3—5年改革試點,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經驗,高標準完成國家試點任務。
《方案》明確,一是建立價格宏觀管理總量調控機制。以上年度醫療服務總收入(不含藥品、衛生材料收入)作為歷史基數,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醫藥費用規模和結構、醫保基金籌資運行等因素確定增長系數,測算年度調價總量。二是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分類形成機制。通用型項目基于服務要素成本大數據分析,制定統一基準價格。復雜型項目根據醫療機構自主報價,按加權平均價形成政府指導價。特需項目醫院自主定價,占用調價總量,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收費項目和費用所占比例,均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三是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分級管理機制。從按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定價調整為按醫療機構等級定價。注射、檢查檢驗等以勞務和物耗為主的通用項目實行同城同價,診察費、中醫辨證論治費等通用項目實行同醫師級別同價格。復雜型項目按醫院等級定價。鄉鎮衛生院統一執行診察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執行一般診療費。探索在縣域內人財物一體化管理的緊密型醫共體可實行統一價格體系。四是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每兩年開展一次通用型項目調價評估,復雜項目每年開展一次調價評估。特殊情況以及國家省統一部署任務,實行價格專項調整。五是建立醫療服務價格監測考核機制。開展基線調查,建立醫療服務重點信息報告和成本調查制度、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評估和責任考核制度。
《方案》提出,以健全新增項目受理機制、完善定調價程序、加強信息化建設為抓手,不斷強化管理支撐體系。通過協同推進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醫療行業綜合監管、完善政府投入機制、銜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進一步提高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
淮安試點探索公立醫院合理用藥全程化管理
近年來,淮安市在市第二人民醫院試點合理用藥全程化管理,通 過部門聯動、創新監管,形成科學合理的用藥結構,有效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降低藥占比、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助推醫療資源優化配置。2021年,該院基本藥物品種數占比達35.08%,基本藥物金額占比達35.21%,實現“雙達標”。
一、優化藥品目錄配置。深化藥品集中采購制度改革,堅持優先選用基本藥物、集采藥品和醫保藥品,限制非基本非醫保藥品準入,對高價藥品實行臨時采購制度,定期淘汰同類型療效差、滯銷的藥品及部分用量較大的輔助性非基本藥物。
二、動態監控藥品用量。按月對全院藥品使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對用量異常增長(趨勢)的藥品進行預警,并分析具體原因。每月對全院使用金額排名前10的藥品進行通報,對使用異常藥品用量排名靠前的醫生進行函詢談話。限制重點監控藥品使用,近三年重點監控藥品收入占比分別為9.12%、3.34%、0.85%,有效降低藥品成本。
三、處方前置審核點評。運用處方前置審核軟件和合理用藥軟件,對處方形成、開具、審查、調劑、點評等用藥前后的全流程進行管控。每周通報處方前置審核的不合理處方、醫囑,通過及時干預發揮藥師指導用藥作用。建立抗菌藥物、國家基本藥物、抗腫瘤藥物、重點監控藥物等專項處方點評制度,提升處方質量。2021年處方前置審核環節的醫囑合格率為98.08%,優化用藥規則700多條,有效監督和制約不合理及不當處方。
宿遷多措并舉推動市域醫聯體建設
近年來,宿遷市采取六項措施推進全市醫聯體(醫療集團)規范有序建設發展,促進醫療衛生工作中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更好地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目前,全市已建成醫聯體25個,醫聯體成員單位180余家;全市所有鄉鎮醫院和城區二級以上醫院建立醫聯體,其中緊密型醫聯體(醫共體、醫療集團)12個;建成專科聯盟3個;護聯體41個,二、三級醫院與14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結成護聯體。
一、強化信息互聯互通。推進醫聯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三級醫院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實現患者健康信息在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共享共用,最大限度方便患者在基層首診和到上級醫院預約診療。
二、積極推動雙向轉診。根據轉診原則和標準,積極開展雙向轉診。強化基層首診負責制,對病情疑難、復雜、危重患者,經首診后及時轉診到上級醫院相應專科就診。患者符合下轉條件的,轉到基層醫療機構接受康復治療。
三、扎實開展培訓指導。加大牽頭醫院對基層幫扶指導力度,定期安排人員開展查房、坐診、會診、講座等各種形式的業務指導,加強人員進修學習,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醫技人員。為基層單位建設重點專科或特色專科,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四、完善遠程醫療服務。不斷擴大和完善遠程醫療服務內容和方式,完善遠程會診、遠程診斷和遠程教學為主要內容的遠程醫療服務模式。推進遠程醫療、遠程培訓、教學查房、教學病例討論等開展,加強對成員單位疑難危重患者進行遠程醫療和技術指導,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五、專科專病聯盟建設。加強省級、蘇州市優質醫療資源引進,充分發揮上級幫扶機構專科優勢,強化技術培訓幫扶指導,鼓勵市級優勢專科加入上級專科聯盟,市內組建和健全市級專科聯盟,為基層成員單位提供技術培訓支撐,不斷增強全市專科技術能力、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
六、推進護理聯合體建設。進一步整合共享區域內護理資源,組建城鄉護聯體,加大基層護理人才培養力度,推進優質護理資源下沉,建立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健康服務需求。
如皋全力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如皋市委市政府著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了“一鎮一院”的目標;啟動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通過龍頭拉動、政策帶動、集體推動,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全市深化醫改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基層服務體系得到完善。全面推進鎮衛生院建設工作,市鎮兩級財政累計投入4.6億,整合民營醫院41家,組建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家鎮衛生院,實現了“一鎮一院”的目標。一是明確整合目標。確定除二級醫院、專科醫院以外的41家民營醫院為整合目標,實現應整盡整。二是優化整合流程。制定資產評估審計、房屋質量安全鑒定及醫療設施設備鑒定流程,組織專門機構開展資產評估審計、房屋安全質量鑒定和設備質量評估等工作。三是規范整合人員。在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衛生健康部門協同下,按規范共整合民營醫院工作人員1145人。四是配強管理班子。堅持“以德為先、專業優先”的選人標準,搭建起多元化的鎮衛生院管理班子。14名院長中6人為市級醫院選派、5人為衛生所長兼任、3人為具備衛技執業資格的原民營醫院法定代表人。通過下派帶職、專家領頭、能人當家,縮短磨合期,保持連續性,實現了“民轉公”的無縫對接。
二、基層運行效率明顯提升。醫院回歸、人員回流后,立足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市域內就診率,啟動醫共體、市鎮村一體化等改革舉措。一是組建緊密型醫共體。分別由市人民醫院與9家鎮衛生院、中醫院與5家鎮衛生院組建2個緊密型醫共體。二是強化醫共體考核。市醫共體管理委員會對2家醫共體進行考核,2家龍頭醫院對成員單位進行考核,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績效由龍頭醫院發放。三是專家“蹲點式”服務。龍頭醫院專家在基層開展門診、教學查房等工作,讓群眾在基層就能享受到“大醫院”的醫療服務,盡可能將絕大部分常見病多發病患者留在基層,有效降低了群眾醫療費用負擔。經過兩年多來的運行,鎮衛生院運行效率明顯提升,2021年基層醫療機構門急診176.63萬人次,同比上升20%;出院2.99萬人次,同比上升8%;醫療業務收入4.56億元,同比上升30%。同時,基層業務人員收入待遇每年平均達15.8萬元,最高每年可達26萬元,極大地調動了醫務人員積極性。
三、基層硬件設備得到加強。按照“分類保障、差別投入”的原則,完善鎮衛生院財政補助政策。一是強化專項經費保障。市財政每年投入700萬元用于鎮衛生院設備改造。2021年投入1300萬為基層單位集中采購彩超15臺、DR8臺、全自動生化分析儀5臺、全自動血球計數儀2臺、視力篩查儀14臺。從2021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緊密型醫共體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強化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搬經鎮和江安鎮衛生院異地新建,搬經鎮衛生院占地50畝,建筑面積3.7萬㎡,總投入1.8億元;江安鎮衛生院占地10畝,建筑面積1.12萬㎡,總投入5000萬元。目前這兩項工程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年內即將投入使用。
四、基層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圍繞補短板、強弱項,依托人才建設增強內涵底蘊,不斷增強醫療機構診療服務能力。一是統籌使用醫共體人員編制。市委編辦核定全市醫共體全額撥款事業編制679名,其中第一醫共體編制468名、第二醫共體編制211名。二是探索“縣管鄉用”機制。兩年來,兩個醫共體龍頭醫院共派出4名業務骨干下沉至衛生院擔任院長。堅決落實晉升高級職稱前需要下基層服務要求,兩年來共下鄉56人。三是完善衛生人才培養機制。招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累計232人,其中本科188人、大專44人;與南通衛生高等職業學校合作開展的中專學歷“農村醫學”免費培養,累計招錄262人,已有133人畢業至村衛生室參加工作,有效補充了基層新鮮血液。
五、基層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充分發揮龍頭醫院優勢技術“輻射”效應,基層醫療機構已建成1個省級和14個南通市級基層特色科室,今年又申報2個省級和7個南通市基層特色科室創建。在龍頭醫院指導下,2020年石莊、白蒲鎮衛生院建成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今年九華、磨頭、搬經鎮衛生院正在申報二級醫院創建,計劃年內建成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同時,積極發揮醫共體內部“傳幫帶”作用,2021年醫共體內雙向轉診3097人次,查驗結果互認103540人次,減輕患者負擔697.34萬元。成立專家工作室13個。縣域內參保人員門急診就診率達91.2%。
六、基層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強化衛生健康信息化支撐,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通過信息化手段推動遠程醫療等八大技術中心建設。一方面,搭建醫共體信息平臺。組織龍頭醫院醫務科、信息科等科室專業人員制定包含區域醫共體平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遠程會診、醫共體監管以及相應系統對接服務等醫共體信息平臺建設方案,目前正在組織施工。另一方面,推進“互聯網+衛生健康”。推進區域體檢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系統應用在基層全覆蓋,在全市基層醫療機構上線統一支付平臺,推廣自助終端、窗口掃碼等移動支付應用,改善群眾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