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邢東新區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邢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6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施方案的通知》(冀政辦字〔2023〕69號)精神,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到2035年,形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和優質服務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優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加快高水平醫療建設
??(一)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依托三級綜合和專科醫院,建設市級綜合和專科區域醫療中心;在寧晉、巨鹿、清河、威縣,分別建設東北部、中部、東南部市級區域醫療中心,進一步提高對轄區及周邊群眾的醫療服務水平。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落戶邢臺,提升全市重大疑難重癥診療能力。每年從三甲醫院或省、市級重點學科選派衛生健康人才赴京研修深造。(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
??(二)加強重點專科學科建設。“十四五”期間,建設10個省級、80個市級、80個縣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不少于35個市級醫學重點學科、25個市級醫學重點發展學科。(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加快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制定醫療衛生機構臨床研究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成立市級臨床研究管理委員會。設立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呼吸和代謝性疾病4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重大公共衛生等醫學科技創新專項,推進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醫學科技成果轉化。(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
??三、推進市域醫療水平提升
??(一)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堅持和加強黨對醫院工作的全面領導,嚴格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以開展公立醫院經濟管理年活動為抓手,深化以醫院業財融合為重點的運營管理,推行全成本核算和全面預算管理,助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效益。全面開展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和高質量發展評價,按照管理層級和機構類型分級分類實施考核評價。按照權責一致原則,進一步理順邢臺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管理體制機制。(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二)實施“百強縣醫院提質行動”。以呼吸、急診、重癥等專業為重點,推動縣級龍頭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發展。針對外轉率高的病種,確定縣域薄弱專科,通過改善硬件條件、引進專業人才、推廣適宜技術、加強對口支援等措施,增強薄弱專科疾病診療能力。“十四五”期間,至少3家縣級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能力并擇優納入三級醫院管理。(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全面推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到2023年底,全市所有縣(市、區)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全覆蓋,各縣(市、區)全部完成組建任務,其中柏鄉、臨城、巨鹿、威縣、沙河和內丘6個試點縣(市)達到省級示范縣標準,其余縣(市、區)達到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驗收標準。開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工作,選擇一個城區,結合新型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進一步優化由市級醫院、區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組成的醫療聯合體,形成以市帶區、區社一體、多元化的發展模式。(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療保障局、市財政局)
??(四)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中醫藥強市建設,到2027年底,市中醫院成功邁入三甲行列,實現縣級中醫醫院全覆蓋、鄉鎮社區國醫堂全覆蓋、中醫藥人員全配備;引進培育30名高級人才,培養200名骨干人才、2000名“能西會中”的中西醫復合型人才;建設1至2個省級中醫藥重點學科,積極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中醫藥定量化標準化數字化研究工作。(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
??四、筑牢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
??(一)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實施“優質服務基層行”和社區醫院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底達到服務能力標準的機構超過70%,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所鄉鎮衛生院達到社區醫院建設標準。優化設置村衛生室,實現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加大基層和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十四五”期間持續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開展全科醫生轉崗培訓250人。推進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每年至少培訓20人。(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教育局)
??(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依托市級“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專家團隊,組織開展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評估驗收。通過現場評估驗收、“回頭看”和“一致性評價”等工作,指導和督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醫療質量管理,提升服務同質化水平。全面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評價,強化評價結果運用。(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健全家庭醫生制度。落實簽約服務費政策和籌資機制,有條件的地區可將簽約居民的醫保門診統籌基金按人頭支付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家庭醫生團隊。簽約居民在就醫、轉診、用藥、醫保等方面享受差異化政策。在現有服務水平基礎上,全人群和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逐年穩步提升,力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在全省保持先進位次。(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療保障局)
??五、提升醫療衛生服務品質
??(一)保障醫療質量安全。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升醫療服務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全面開展臨床路徑和單病種質量控制,實現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種全覆蓋。落實國家、省重點監控藥品目錄,提升合理用藥水平。實施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計劃,完善醫療質量控制組織網絡建設。到2030年,實現市、縣兩級質控中心覆蓋60個專業。(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二)優化醫療衛生服務路徑。醫共體內部制定縣、鄉、村三級疾病診療目錄,完善雙向轉診標準,暢通轉診通道,優化上下轉診流程。到2023年底,每個縣(市、區)至少建立1個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到2025年底,每個縣(市、區)均建立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和兒童、創傷等重大急性病救治中心,提供救治綠色通道和一體化服務。二級以上醫院全面推行日間手術,強化日間手術質量控制。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療集團內部開展慢性病聯合門診和聯合病房建設。優化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療保障局)
??(三)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數字化。全市二級以上醫院通過互聯網、電話等多種渠道,提供分時段精準預約診療服務,推廣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線上查詢、藥物配送等服務。依托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完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授權調閱和開放服務渠道及交互方式。大力發展互聯網診療,到2023年底,至少建成4個互聯網醫院。擴大遠程醫療覆蓋范圍,到2025年底,基本實現遠程醫療服務覆蓋縣級醫院。(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療保障局)
??(四)促進醫養結合。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業務協作機制,積極開通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預約就診、急診急救綠色通道,協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康復和護理服務。到2023年底,全市養老機構與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簽約率達100%。到2025年底,全市醫養結合機構增加到100家。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到2025年底,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所具有醫養結合功能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
??(五)增加接續性服務供給。有條件的縣(市、區)可將部分公立醫療機構轉型為護理院和康復醫院,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康復醫院、護理院(站)、安寧療護中心。到2023年底,全面鋪開安寧療護試點,全市覆蓋面達到50%;全市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到2025年底,至少設置1所二級以上康復醫院,二級及以下醫療衛生機構普遍開展康復、護理服務。(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殘聯)
??六、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一)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公共衛生科室標準化建設,明確各類醫療機構公共衛生人員職責和配備要求。健全監測預警體系,提高重大疫情早發現能力,加快推進市統籌區域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建設,到2025年底,基本實現多部門涉疫數據共享應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服務與指揮調度體系。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二)完善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管理。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能設置,規范面向社會提供的公共衛生技術服務。提高專業技術崗位比例,實行崗位分級分類管理,市、縣公共衛生機構專業技術高級崗位比例分別達到35%和25%。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按編制配備率納入健康邢臺考核指標體系。(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七、強化協同治理效能
??(一)完善政府投入機制。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債券政策。加大對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傾斜力度。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科學統籌本級財力,適當引導社會資本,落實政府對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投入保障責任,落實醫療機構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的經費保障政策。(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
??(二)發揮醫保杠桿作用。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分類管理、醫院參與、科學確定、動態調整的醫療服務價格機制,每年開展醫療服務價格調價評估,達到啟動條件的及時有序調整。優先將保障門診慢性病、特殊病等復診需求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復診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管理。全面推進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IP(按病種分值付費)支付方式改革。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逐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服務在醫療服務總量和醫保基金支付中的占比。(責任單位:市醫療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
??(三)完善編制和人事制度。科學核定并落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標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推動醫聯體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分別核定、統籌使用,人員統一招聘和管理。改革公立醫院崗位管理制度,優化基層醫務人員招聘標準和程序。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須接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落實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和評價標準。(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
??(四)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要求,全面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科室人員收入不低于所在醫療機構人員平均工資水平,落實國家相應津貼補貼政策。到2023年底,全部市直公立醫院、每個縣(市、區)至少1家縣級公立醫院落實黨委書記、院長年薪制,年薪由同級財政負擔。對納入一體化管理的鄉村醫生,按照有關規定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
??(五)加強綜合監管。創新監管方式,健全依法聯合懲戒體系,加強醫療、醫保、醫藥監管聯動,強化責任追究和聯動問責,規范診療行為,嚴格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加強服務要素準入、質量和安全、公共衛生、機構運行、從業人員、行業秩序和健康產業監管。建立健全醫療衛生行業行風建設工作體系,開展廉潔從業專項行動。依法規范社會辦醫療機構執業行為。(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療保障局)
??八、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要高度重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將其列入政府工作目標和考核目標,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落實。
??(二)深化部門協同。各相關部門要協同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制定細化配套措施,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監測評價機制,動態評估區域整體改革績效。
??(三)加強宣傳引導。圍繞各項改革舉措,做好政策解讀和相關培訓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為全面深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