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市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推動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23〕10號)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23〕202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推動醫療衛生發展方式轉向更加注重內涵發展、服務模式轉向更加注重系統連續、管理手段轉向更加注重科學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到2025年,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資源配置和服務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中西醫發展更加協調,有序就醫和診療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到2035年,建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可及性和供給能力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二、進一步調整體系結構,推進能力現代化建設
(一)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統籌人口老齡化、群眾健康需求、資源供給短板等因素,精準增加床位等醫療資源配置,增量資源優先保障基層或者區域重點需求,優先向中醫、老年醫學、重癥醫學、安寧療護、婦女兒童、急診急救、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領域傾斜。支持市口腔醫學中心和市精神衛生中心新院區建設。嚴格控制公立醫院特別是三級公立綜合醫院數量和超規劃、超功能、超定位擴張規模,嚴禁公立醫院違規舉債建設。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7.5張,其中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數、康復病床數分別達到0.85張和0.42張。(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提質增效。持續實施醫療服務能力“攀登計劃”,推進“1+N”多學科融合式臨床專科建設,打造龍頭專科和專病中心。加強定期評估和動態管理,開展合作交流,持續提升專科建設水平。深入推動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開展醫學科技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打造區域內具有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優質醫療服務、醫學科研和人才培養高地。(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以“千縣工程”為抓手,加強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等)急診科、婦產科、兒科、重癥醫學科、中醫科、精神科、老年醫學科、康復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等重點專科建設,持續提升縣級醫院運行管理、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以及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救治能力。對相對薄弱的縣級醫院或重點科室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實施重點提升。推動縣級醫院在臨床服務、資源共享、急診急救和高質量管理等方面加快建設“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充分發揮縣域龍頭和分級診療樞紐作用。到2025年,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走在全省前列。(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四)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持續推動“優質服務基層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范化建設,發展社區醫院,提升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慢性病健康管理以及傳染病防治能力。優化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建設中心村衛生室,對人口較少的村可通過巡回醫療、鄰(聯)村延伸、上級醫療衛生機構駐村等方式提供服務。創新鄉村醫療衛生人才使用機制,有條件的區市可通過縣管鄉用和鄉聘村用等方式,提高鄉村醫療衛生崗位吸引力。到2025年,全面建成15分鐘群眾健康服務圈,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國家優質服務推薦標準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縣域內基層門急診人次占比達到65%以上。(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五)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落實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措施。實施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疾控中心改革試點。開展市、縣級疾控中心綜合評價,逐步實施等級評審。推動全市公共衛生檢測實驗室質控中心建設,實現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檢測資源共享、檢驗結果互認。加快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2.0版建設,2025年前基本完成平臺分級部署,以區(市)為單位區域應用覆蓋率達到90%以上。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網格和社會心理健康體系建設,完善職業健康技術服務體系。實施優生優育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優化婦幼保健機構設置和達標提升。到2025年,市、縣級疾控中心達到標準化建設標準;每個區市確定至少1家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健康檢查工作;市婦幼保健院保持三級甲等標準,60%的縣級婦幼保健機構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標準。推進職業病、結核病醫院職能整合,構建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一中心兩院區”格局。(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六)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擴大衛生人才總量,優化醫療衛生隊伍結構,促進床醫、醫護等合理配比。把人才工作重點放在基層,進一步優化基層人才定向培養、公開招聘、崗位設置、職稱評聘、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加強公共衛生、全科、兒科、重癥醫學、呼吸、精神科、傳染病、職業健康、老年醫學等領域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培訓培養,完善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以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為抓手,壯大領軍人才規模。組織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加快培育“能西會中”中西醫復合型人才。加強醫教協同,認真落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兩個同等對待”政策。全面落實職稱評定、薪酬待遇、榮譽表彰等激勵措施,加強對一線醫護人員的關心關愛,優化人才發展空間和執業環境。到2025年,全市人才規模穩步增長,床醫比、醫護比分別達到1:0.55、1:1.2,每萬人口全科醫生和公共衛生人員數分別達到4人、8.5人。(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
(七)擴大康復和護理等接續性服務供給。通過將部分公立醫療機構轉型為護理院和康復醫院、社會力量舉辦等方式,增加康復、護理等專科醫療機構數量,完善接續性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康復醫師轉崗培訓,加強護理學科建設,擴大老年護理、殘疾人護理、康復護理、母嬰護理及安寧療護等服務供給。到2025年,每10萬常住人口康復醫師數量達到8人。(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加強分工協作,推進體系整合化運行
(一)明確功能定位。指導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做好主責主業,加快提升履職盡責能力,減少患者跨區域就診。推動三級公立醫院加強急危重癥救治,主動將常見病、多發病和恢復期、穩定期患者向基層轉診,鼓勵上下級醫療衛生機構合作推進接續性診療。到2025年,三級公立醫院病例組合指數(CMI)、下轉患者人數及占比逐步上升,門診人次數與出院人次數比穩步下降。(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二)全面推開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建設。在縣域,全面深化醫共體建設,賦予醫共體更多自主權,建立適宜的人財物集中管理機制,形成責任、管理、服務、利益共同體。完善醫共體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心電診斷、病理、消毒供應、藥品等資源共享機制,推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強醫共體內部和醫共體間床位、號源、設備的統籌使用。在城區,穩步推進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市級建立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管理工作機制,合理組建醫療集團,科學制定舉辦、運營、監管等各方權責清單,賦予醫療集團運營管理、人員招聘、績效分配等自主權。鼓勵專科醫院以協作單位等形式積極參與各醫療集團建設,發揮特色優勢,跨網格提供服務,助力提升中醫藥、相應專科服務能力。到2025年,80%以上區市基本建成權責清晰、運行高效、分工協作、服務連續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管理體制基本成熟。(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醫保局)
(三)深化醫防融合發展。優化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醫防融合協作機制,推進在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傳染病診療、食源性疾病防治、艾滋病丙肝防治、慢性非傳染病監測、細菌性傳染病病原監測六大領域深入協作,開展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復合型骨干人才培訓。建立村莊(社區)疾病預防控制片區責任制,設立公共衛生委員會,落實網格化管理職責。加快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科室標準化建設,實行公共衛生責任清單式管理,將公共衛生職責落實情況納入醫療機構等級評審、綜合評價等工作。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進一步提升市級綜合救治和縣級醫療救治能力,完善中醫藥全程參與傳染病防控和救治機制。到2025年,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科室總體完成標準化建設,市、縣級疾控中心全部參與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建設,醫防融合機制基本建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四)促進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鞏固深化醫養結合示范創建、創新引領成果,加快促進居家、社區、機構醫養結合協同發展,推動縣域醫養結合服務綜合體建設。擴大醫養結合服務供給,促進鄉鎮衛生院等二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醫養康養服務。支持精神衛生機構加快醫養結合服務探索,建設認知障礙照護專區或床位。規范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管理,完善預約就診、雙向轉診、急診急救等醫療服務綠色通道。探索建立養老床位和醫療床位按需轉換機制。加強老年醫學科和康復科等科室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安寧療護。推動中醫藥特色服務與健康養老深度融合。到2025年,設立1所市級公立老年醫院,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普遍設置老年醫學科,50%以上的區市至少建成1所康復醫院或護理院,每個區市至少設立1處安寧療護病區。(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民政局)
(五)深入推進中西醫結合發展。全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模式,進一步完善中西醫會診和協作機制,加強公立醫院中醫師配備,將中西醫結合相關指標作為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傳染病醫院等級評審和綜合評價重要內容。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進國家中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試點市建設和“智慧共享中藥房”試點工作。支持中醫醫聯體和中醫醫共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到2025年,所有縣級中醫醫院保持二級甲等及以上水平,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實現全覆蓋,2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建成“中醫閣”,公立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傳染病醫院中醫臨床科室設置實現全覆蓋,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日益完善。(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四、提高質量標準,推進服務優質化體驗
(一)強化醫療安全保障。開展“醫療質量管理推進年”活動,啟動新一輪大型醫院巡查,進一步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健全質控管理、病例點評、監督檢查、約談點評等工作機制,完善以結果為導向的服務質量數據系統評估、反饋和激勵機制。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加強診療服務技術培訓,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提升診療服務同質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藥品供應保障和藥學服務能力,促進上下級醫療衛生機構用藥銜接。到2025年,醫療質量安全底線更加夯實,醫療服務更加規范,診療服務同質化水平有效提升。(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二)提高醫療科研創新水平。突出醫療衛生機構創新資源聚集平臺的作用,加快推進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堅持臨床研究和臨床救治協同,推進重大傳染病、重大疾病等相關疫苗、檢測技術、新藥創制等領域科研攻關,推動干細胞治療重大疾病研究取得新突破。努力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加快補齊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到2025年,三級醫院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經費和科研成果轉移轉化金額明顯提升。(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三)提升服務連續性。完善分級診療常見病種出入院標準和轉診指導原則,督促醫療機構設置分級診療管理部門,協助做好患者轉診工作。二級及以上醫院開展住院患者多學科診療,提供疑難患者一站式、個性化、一體化的綜合診療方案。完善院前急救體系,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院前院內無縫對接。深入推動胸痛、癌癥、卒中、創傷、孕產婦、新生兒等“六大中心”內涵建設,進一步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和重大疾病規范化診療水平。(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四)持續提升服務便利性舒適性。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持續改善就診環境、優化服務流程,加快“適老化”改造,全面推廣多學科診療、日間診療、診間結算、床旁出入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特殊群體上門服務等便民利民服務,拓展遠程醫療服務,發展延伸性護理、“互聯網+護理”等服務,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上級醫療衛生機構設立慢性病聯合門診,實行常見慢性病“防、治、管”一體化服務。到2025年,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均達到4級及以上。全市綜合性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三級公立醫院和80%以上二級公立醫院實現跨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遠程醫療服務覆蓋中心村衛生室。優化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醫保局)
五、強化職能意識,推進管理精細化落實
(一)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健全公立醫院議事決策制度,構建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聚焦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加快完善公立醫院運營管理體系,加強管理能力培養,進一步健全業財融合機制,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強化成本核算,優化支出結構,重點向保障人員待遇、鼓勵科研創新等方面傾斜。加快公立醫院總會計師配備,嚴格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加大風險識別、研判及化解力度,完善經濟運行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到2025年,公立醫院黨政議事決策制度和總會計師制度更加完善,醫療服務收入占醫療收入比重逐步提升,管理費用占公立醫院費用總額比重和萬元收入能耗支出等指標整體保持在合理區間。(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
(二)深化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在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等醫療聯合體全面實施績效考核,完善以公益性為導向、與機構(聯合體)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績效考核體系,適當增加分級診療相關指標權重,強化考核結果關聯運用,提高考核實效性。探索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績效考核。到2025年,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制度自上而下全面建立并推開實施。(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三)切實加強綜合監管。加強普法培訓,推進法治醫院建設,健全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建立健全權威有效的綜合監管結果協同應用機制,加大信息公開和部門聯合懲戒力度。依法規范社會辦醫療機構執業行為。到2025年,重點監管事項清單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醫療機構信用監管實現全覆蓋,重點領域監管指標保持全省前列。(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監管局、市醫保局)
六、改革體制機制,推進治理科學化保障
(一)落實政府投入責任。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財政狀況和健康指標相適應、穩定長效的衛生健康事業投入機制,優化醫療衛生支出結構,落實政府對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保障責任以及對公立醫院的“六項投入”政策,加大對中醫藥發展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傾斜力度,保障鄉村醫生相關待遇。(牽頭單位:市財政局,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二)健全服務購買機制。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分類管理、醫院參與、科學確定、動態調整的醫療服務價格機制,著重提高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對符合條件的緊密型醫共體實行總額付費,加強監督考核,實行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探索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逐步提高中醫藥服務、基層醫療服務在醫療服務總量和醫保基金支付中的占比。逐步擴大醫保對常見病、慢性病等互聯網醫療服務支付范圍。落實藥品集中采購醫保結余資金留用政策。持續做好職工長期護理保險,穩步推進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到2025年,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全面推廣并日益完善,居民長期護理保險實現全覆蓋。(牽頭單位:市醫保局,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
(三)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公立醫院人員控制總量備案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持續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按照“兩個允許”(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要求,全面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落實公立醫院分配自主權,進一步完善體現崗位職責和知識價值的內部薪酬分配體系。合理確定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薪酬水平,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科室人員收入不低于所在醫療機構人員平均工資水平。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政策,合理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量,逐步達到縣級醫院同職級人員水平。落實基層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政策。落實鄉村醫生待遇。到2025年,符合我市醫療衛生行業實際的薪酬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探索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公立醫院醫務人員薪酬中固定部分比例適度提升。(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
(四)強化信息技術支撐。加快推進互聯網、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應用,加快健康醫療數據安全體系建設。到2025年,70%的三級公立醫院開展線上診療服務,50%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開展院內導航、資產定位、醫廢管理及輔助影像診斷等服務,全市衛生健康網絡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建成。(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責任單位:市大數據局)
七、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各級政府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發展的主體責任,將其列入政府工作目標,聚焦改革發展重點、難點、堵點問題,支持有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為全市創造經驗。
(二)細化配套措施。各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協同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及時制定出臺配套政策,強化政策支撐和工作聯動,提升工作效能,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強宣傳引導。圍繞改革目標和重點任務,積極宣傳工作進展和成效,做好政策解讀和相關培訓,及時總結推廣好的做法和經驗,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煙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