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已接近尾聲,動脈網再次開啟一年一度的重磅活動“未來醫療100強榜”和“未來醫療100強”論壇。在榜單揭曉和論壇召開之前,動脈網還精心策劃了大型年終盤點專題,將陸續對2017年醫療健康各細分領域進行歸納、總結和展望,通過梳理30多個細分領域,洞悉產業全盤,為大家奉上豐盛的內容大餐。
2017年,在動脈網關注的30多個細分領域中,康復產業的表現不算亮眼,但是,在報道多項創業項目后,這個本不被看好的領域忽然有了一些增長的“苗頭”。一系列政策發布,社會辦醫受到鼓勵,許多投資人也紛紛通過動脈網向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們拋去了“橄欖枝”。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在2016年中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大約達到了270億元,隨著我國未來將繼續加大對醫療服務的改革,伴隨著三級康復醫療體系的完善以及與康復醫療相關的醫保政策進一步落實。
2017年,康復醫療行業即將進入爆發期,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康復醫療市場規模將會突破700億元,伴隨著不低于20%的年復合增長率,到2020年將會形成又一個千億市場。
首先,我們來看看康復醫療領域的產業鏈構成:?
?
在上游的康復器械方面,中高端市場被歐美品牌壟斷,國內廠商僅在中低端市場有一定市占率。
中游的康復服務,仍處在邊緣地帶,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業內標準,產業格局還沒有形成。
至于下游的患者端,作為現代醫學“預防、臨床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康復醫學在國內尚處于機構用戶普及階段。醫院后市場之一的康復市場尚未打開。
? 國家導向也好,資本投入也罷,細數2017年康復領域的一系列事件與趨勢,可以發現康復產業的動向基本呈正向發展。因此,動脈網擬從政策、資本、技術三個角度,解讀2017年的康復醫療市場。
政策審批放寬,民營資本準入成關鍵?
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支持社會力量深入專科醫療等細分服務領域,鼓勵在各類專科以及康復、護理、體檢等領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服務機構。意味著康復醫療機構建設再次獲得國家層面支持,康復醫療有望成為醫療投資下一個風口。?
2017年5月,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曾強調“體育和醫療融合是推動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應群眾關切的迫切需要”,體醫深度融合成為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重要舉措。“體醫融合”成為運動康復、康復醫學的重要路徑和發展導向。?
2017年8月,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國家衛計委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再新增5類獨立醫療機構,除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外,康復醫療中心亦位列其中。?
2017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醫療領域投資活力的通知》(國衛法制發﹝2017﹞43號)要求,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康復醫療機構、護理機構,打通專業康復醫療服務、臨床護理服務向社區和居家康復、護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1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制定了《康復醫療中心基本標準(試行)》《護理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及管理規范,“雙中心”標準的發布實質在于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康復醫療機構、護理機構,而政策中鼓勵上門服務的形式,更是打通專業康復醫療服務、臨床護理服務向社區和居家康復、護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連鎖化、集團化的導向能吸引實力雄厚的財團試水,對已經布局康復醫院的企業來說,康復服務不僅面向我國有康復需求的近1.3億人群,還是面向在2.3億養老需求中占比達到90%的居家養老人群的產業延伸。
鼓勵社會力量進入康復醫療中心的建設,期待可復制的運營模式給社區康復帶來持續的生命力。將制定細則權利、審批權下放至省級衛生計生委,即滿足地區不平衡性的現狀,讓局部能有適合的細則操作空間,又可以尋求一種標桿模式的出現,向同類地區推廣。?
早在去年6月,北京市發改委等9部門就率先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北京市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下面簡稱《指導意見》),啟動首批公立醫療機構向康復機構轉型,其中包括西城區展覽路醫院等6家機構。明確北京部分公立醫院將轉型為康復醫院,一些醫院的部分治療床位還要轉換為康復床位。
2017年初,北京又啟動第二批向康復機構轉型的6家公立醫院。有消息透露,到2018年,北京還將啟動第三批公立醫院轉型,屆時,三批18家公立醫院名單全部公布后,北京各區將都會擁有1-2家公立康復醫院。
政策的導向讓康復事業出現了風口,對已經布局醫養結合的企業來說,這是一次商業模式的延伸和拓展機會,而觀望的企業也正在迅速進入康復領域。
康復市場資本多持幣觀望
2017年康復領域融資事件
2017年,康復領域的融資事件共完成12起,根據公開披露的數據,總金額約1.9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86億元,但其中,就有10億元人民幣的“貢獻”來自于顧連醫療。而剩余的2.86億元人民幣的融資,由11家企業瓜分。
在上述融資事件中,有10家企業的融資輪次尚處于A輪之前,集中于天使輪及A輪。其中,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康復器械、智能化硬件企業,以及處于產業鏈中游的康復服務企業各占表單的一半。綜上,可以看出的是,資本對康復領域尚未成熟的商業模式投入較為較為謹慎,市場總體而言還未呈現爆發增長的趨勢。
企業發展尚未成熟,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康復市場的基礎薄弱,使得資本多處于觀望狀態,二是由于康復專科醫院除了個人籌建外,由公立醫院轉型者多,資本無法注入。
2017年8月9日,新風天域集團宣布宣布增加10億元戰略投資,幫助擴張顧連醫療后急性期醫療服務平臺的建設;2017年9月成都顧連康復醫院試運營,將建成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國際康復專科醫院,注冊資金1億元,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規劃床位218張。顧連醫療的大筆融資,成為本年度康復領域的大事件,康復專科醫院成為市場普遍看好的進入模式。
社會資本涌入康復醫療領域?
而早在2017年5月,泰康保險集團宣布北京泰康燕園康復醫院引入美國GRS康復模式,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兼泰康之家首席執行官劉挺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表示,“康復醫院是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社會資本青睞康復專科醫院,原因有三:?
一是康復醫療“門檻”較低,具體表現在對醫生依賴度較低,對大型器械依賴度較低,單體醫院投入小,醫療風險小,適宜民營資本進入;
二是若能承接醫院急性期后病人,康復醫療實際能夠緩解公立醫療系統看病難、看病貴的痛點,形成雙贏模式;?
三是不少公立二級醫院謀求轉型,在新醫改藥品零加成改革推開后,從前醫院收入藥占比達到70%-80%的二級醫院正處于“夾縫中生存”的狀態,需要尋找新的收入來源。而康復醫療雖然日均治療費用低于綜合性醫院,但由于其較長的康復周期,投入資金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其凈利潤率能達到15%-20%左右。
2017年10月,三星醫療(601567.SH)發公告稱,其下屬子公司寧波明州醫院有限公司(簡稱“明州醫院”)擬以現金3.2億元全資收購浙江明州康復醫院有限公司(簡稱“明州康復醫院”)。收購后,公司將通過明州醫院持有明州康復醫院100%股權。明州康復醫院今年上半年營收4558萬元,凈利623萬元。?
2017年7月,上海永慈康復醫院正式開業,海爾布局大健康產業正式運營,而根據海爾康養平臺投資小微的小微主(內部創業公司事業部負責人)胡洲慶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的信息,海爾醫療業務想達到的目標是:未來搭建線上線下結合的中國最大康復平臺,2020年達到10000張床位,實現25億元的收入。?
無獨有偶,2016年4月,地產巨頭萬科也宣布進軍康復醫療產業,并在廣州落子首個醫療項目——萬科康復醫院。醫院位于廣州天河區智慧城核心區域,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整體業務面積15000平方米,按照二級醫院標準投資建造。當時,為了延攬醫療人才,萬科不惜重金,對于擬招聘的院長、外科主任、內科主任、康復醫生等,萬科給出了30-120萬的年薪。?
據動脈網的不完全統計,有14家上市公司涉足康復領域。
?
上市公司涉足康復領域統計
社會資本投資康復醫療的方式靈活多樣,主要包括新建、收購、托管康復醫院等方式,其中,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合作建立康復醫院成為主流的雙贏模式。社會資本進入公立醫院共建康復醫院模式投入較于新建綜合性醫院的費用耗資較低,且縮短了盈利周期,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國家層面鼓勵社會資本辦醫,考慮到民營資本偏愛布局醫療體系缺口和布局專科醫院的優勢,康復醫療領域將有望迎來資本盛宴。
康復輔具、家用醫療器械成藍海
在2017年10月發布的首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藍皮書》中,突出了家用醫療器械這一藍海市場的未來前景。
《藍皮書》中指出主要家用醫療器械產品包括:血壓計、血糖儀、聽診器等為代表的診斷監測類儀器;家庭個人用血液透析機等為代表的治療類設備;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醫療床、智能工作站等為代表的康復類器械等。?
2017年10月,是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的一周年,(2016年10月底,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康復輔具產業規模要突破7000億元。
在該意見發布一周年之際,民政部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康復輔具產業存在人才匱乏、產品低端、社保醫保補助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康復輔助器具的研發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多數技術含量偏低,種類單一且功能低級,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國際知名洋品牌卻在國內市場銷售節節攀升,甚至壟斷著某些康復用具領域。比如助聽器市場,比如義肢市場。?
康復機器人是醫療機器人的重要分支,其研發涉及康復醫學、生物力學、機械學、電子學、材料學、計算機學及機器人學等諸多領域。目前,康復機器人已廣泛應用于康復護理、假肢和康復治療等方面。?
在此前動脈網發布的《醫療機器人:全年融資15億,手術、服務、康復機器人穩步發展,“落地”成為關鍵詞【2017年年終盤點】》中,曾提到目前康復機器人的良性發展,重點體現在資本進入方面。
今年有康復機器人領域有3起融資事件,分別是:?
2017年5月,睿翰醫療對外公布獲得8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領投方為上海眾合創業投資,上海青銳投資中心跟投;?
2017年4月,尖叫科技獲得3000萬元的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博將資本,這是我國康復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領域的最大金額融資;
2017年4月,邁步機器人獲天使輪融資,金額未對外公布,投資方為聯想創投及泰有基金;
國產的康復輔具相對低端,高端產品基本靠進口,而進口價格十分昂貴,一個進口的全套假肢需要40萬,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價格很難承受。?
以以色列的Rewalk及日本的Cyberdyne為例,平均一臺機器人的價格在60~100萬元,有的同類產品甚至達250萬元人民幣,往往只能通過租賃的方式供需要者使用。?
而相對國外外骨骼機器人的高昂價格,尖叫科技的CTO李牧然曾經表示,尖叫的外骨骼產品的未來定價大約會在幾萬人民幣,讓行業人士為之震驚。?
而在2017年8月,BrainCo創始人、哈佛腦研究中心博士韓璧丞攜其團隊研發的“意念手臂”登上湖南衛視《我是未來》的舞臺,讓失去雙臂的殘疾運動員倪敏重新實現手臂活動,讓“腦控制”火了一把。
2017年9月,由西安交通大學徐光華教授團隊負責研發的腦控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亮相2017絲綢之路機器人創意大賽決賽現場,通過一個頭盔,即可檢測患者的大腦神經信號,信號將傳輸給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根據患者的意念展開行動,實現站立、行走行為,實現康復訓練和矯正步態的目的,同時可以適應不同的路面環境。這也是國內第一家用意念控制的腦控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
目前在康復機器人領域,研發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將科研成果搬出實驗室,機器人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形成產業化。?
?“小而美”的社區康復大有可為?
據國外數據描述:機構式康復人均費用為 100 美元,僅覆蓋 20%的康復對象,而社區康復服務人均費用僅9美元,卻覆蓋80%的康復對象。急性期患者出院后轉入護理之家的占15%—30%,轉入家庭的占35%—60%。由此可見,患者在急性期之后,回歸家庭或轉入護理之家者占絕大多數。
因此,大力發展社區康復服務可以很好地滿足患者對長期康復醫療的需求。?
目前,我國的社區康復功能多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載,公共屬性較為濃厚,因此在專業度和人員配置上,都不屬優秀。
而康復醫療上升到國家戰略后,陸續有民營資本開始注意社區康復這塊,一般的路徑是,先建立專業的康復機構,此類機構定位多屬中高端,覆蓋人群較窄。在專業康復有一定根基后,在深入社區康復,而據動脈網的了解,在已經提供社區康復服務的企業中,多數屬于試點狀態。?
在動脈網報道過的企業中,望年悅動以社區為依托,開展日間康復訓練點,同時配備康復診所,提供老年康復服務,目前在上海已建成5個訓練康復點。
而另外一家連鎖康復機構-脊近完美在社區的康復機構也在2017年9月開始試營業,主要承載康復中關于肌肉骨骼方面的版塊。與坐落在寫字樓、商圈的康復機構不同的是,社區康復投入成本較低,大概150平米店面即能滿足日常運營需求,通常配備4-5個治療師加一個專家,平均每天接待20多人就能滿足運營需求。?
在脊近完美的聯合創始人馮馮的描述中,動脈網記者了解到,到社區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的以這三類人群居多:一類是有頸腰椎不適的辦公人群,二類為注重產后盆底功能與體型恢復的媽媽群體,三類是運動損傷人群,這類人群往往為了盡快回歸運動與生活質量,想盡快恢復,因而進行長期而持續的康復訓練。?
在2017年1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康復醫療中心基本標準(試行)》《護理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及管理規范后,包括上門康復等多樣化服務形式受到國家認可,康復延伸至社區、居家發展的“最后一公里”為康復醫療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社區、居家康復等覆蓋最小單元的康復模式中,護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護理的發展比康復成熟、規范,業界的標準化流程相對完善,因此,在規避風險上,康復服務也應制定嚴格的流程和機制,在執業體系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12個具有廣闊前景的產業中,明確提到了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行業,康復產業將全面邁入高速發展時期。?
在醫療衛生領域科技創新的驅動下,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呈現出越來越強勁的勢頭,醫學服務模式加速由“疾病醫學服務”向“健康醫學服務”模式變革,醫療器械科技發展戰略重心逐步從院中診療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間資源共享以及院后康復的連續性服務方向延伸拓展。?
縱觀此前的政策,分級診療、醫療保險等國家政策對康復醫療扶持力度已顯著增強,因此,隨著我國政策、資本和技術合力推動,康復醫療產業數千億市場即將啟動。2017年,正處在康復產業爆發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