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李克強總理要求,要努力把健康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發展健康產業作為五大重點任務之一,提出到2030年“健康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16萬億元”。這是第一次在國家文件中正式使用“健康產業”這一概念并做出全面部署。
健康產業覆蓋多個領域,貫穿一二三產,產業鏈條長,附加值高,新業態多,吸納就業能力強。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準確把握和正確處理醫療衛生事業與健康產業、政府與市場、健康產業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我們堅持以滿足人民健康需求和推進衛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社會辦醫政策措施,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等融合發展,大力推進試點示范,著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全國超過27個省(區、市)出臺健康產業、健康服務業發展實施方案或專項規劃,依托本地特色優勢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依托重點項目打造產業集群。總體看,健康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產業體系日趨完整,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加速,實現快速有序發展。2017年1-6月,全社會衛生固定資產投資2209.35億元,同比增長13.50%。衛生和社會工作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280.14億元,同比增長29.40%,遠高于同期第三產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9.00%),是同期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整體增速(7.2%)的4倍多。
特別是,社會辦醫發展勢頭良好。截至2017年5月底,民營醫院達到1.7萬家,同比增加1814家,占醫院總數的比重上升到57.5%。民營醫院床位數134萬張,占醫院床位的22.9%。2017年1-5月,民營醫院總診療人次達到1.8億人次,同比增長13.0%,占醫院總診療量的13.2%;出院人數達到1201.7萬人,同比增長17.0%,占醫院出院人數的16.2%。
同時,不斷拓展社會投資領域,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一是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增加了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五類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類別,鼓勵社會資本連鎖舉辦。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區域醫學影像中心342個,區域醫學檢驗實驗室689個,區域病理診斷中心185個,血液透析中心147個,安寧療護中心13個,大部分由社會力量舉辦。二是確定90個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區),大力推進醫養結合。目前,全國共有醫養結合機構5814家,醫養結合機構床位121.38萬張。三是制定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首批13個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海南省博鰲樂城、三亞市、上海新虹橋等地健康旅游發展初顯成效。四是不斷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化頂層設計,推進互聯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健康服務深度融合。五是完善標準體系,逐步從“安全”標準提升為以安全為基礎的“營養健康”標準,推進健康和食品融合發展。
此外,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傳統動能改造,健康產品供給質量不斷提升,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根據統計局數據,2017年1-4月,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6%,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5.1個百分點。在影像領域,我國企業已基本具備全系列產品線研發能力,CT機、磁共振檢查儀、彩超等部分高端產品國產器械已占有較大份額。在監護儀、麻醉機領域,深圳邁瑞產品分別占全球市場銷售額的12%和7.3%,均排名世界第三。在高值耗材領域,2016年上海微創公司的冠脈支架已占我國市場總銷量的28%,并出口亞太、歐洲和拉美多個國家;在自動手術器械領域,北京天智航已研發生產出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產品,在高難骨科手術自動導航技術上成功實現從跟跑并跑邁向領跑。2016年,我國共向22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醫學裝備,覆蓋面逐年擴大,出口數量同比增長2.64%。同時,創新藥物品種研發取得較好成績,齊魯制藥研制的國產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一線靶向藥物吉非替尼(伊瑞可)正式上市,在一致性評價方面與原研藥具有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