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眉縣把深化醫改,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作為助推衛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通過整合優化資源、放權賦能管理,形成了“12345”眉縣醫改模式。
一、縣委政府高端發力統籌推進
成立縣委書記、縣長親自掛帥的領導小組,縣委書記、縣長堅持每半年調研一次縣域醫共體建設。建立一把手(縣委書記、縣長)抓醫改、一個機構(醫管委)管醫改、一季度專題研究一次醫改的“三個一”推進體制。縣委、縣政府印發《醫共體建設實施方案》,將醫改任務納入全縣目標責任考核,由縣深改委牽頭,實行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考核,定期召開部門聯席會,研究解決存在問題。
二、政府部門高度認同 合力攻堅
縣委編辦批復組建眉縣健康共同體總院,縣委組織部批復成立總院黨委、紀委,將鎮衛生院黨組織隸屬關系調整為總院黨委管理。縣財政每年列支600萬醫改專項資金,支持縣域醫共體建設;縣人社、財政、衛健部門聯合印發《薪酬制度改革意見》,落實“兩個允許”。縣人社、衛健部門聯合印發《總院人員統籌使用辦法》,實行總院范圍內所有人員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使用;縣醫保、衛健部門建立“總額預付、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機制。
三、衛健行業高效推進 激發活力
開展三級醫院創建,柔性引進百名專家教授,提升重點專科能力,推進縣級醫院高質量發展;鎮級實施特色科室共建,選派縣級醫院業務骨干擔任業務副院長,下派中高職稱醫師開展駐點幫扶,激活鎮村發展活力;村級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縣財政為村衛生室負責人每年購買1000元養老和醫療保險,筑牢村級衛生防線。以慢病為突破口,實施慢病分級分標管理,推行“1+1+X”簽約服務和健康教育“雙處方”,實現人員、職責、信息、考核、績效六項融合。投資2000萬元,搭建縣域醫共體數據交互平臺,建成遠程影像診斷等四個業務中心,實現縣鎮村三級網絡互聯互通,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任,群眾在家門口享受縣級診療服務,看病就醫負擔明顯減輕。
改革以來,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7.4%,縣級醫院急危重癥、三級以上手術同比增長7%、49%,鎮衛生院出院患者增長40%,一二級手術增長3.3倍,居民健康行為形成率達81.89%以上,健康素養水平達到18.6%,形成了醫保、醫療、群眾多方共贏的局面。縣人民醫院進入全國縣醫院服務能力推薦標準,中醫院入圍全國500家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名單,婦保院績效考核全市第一,2家鎮衛生院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推薦標準,7家衛生院達到基本標準,6家衛生院獲得國家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全縣基本藥物使用考核連續兩年全省排名第一。醫共體建設成效在全國399個同類試點縣中位于A++最優水平,經驗做法多次在全國會議上推廣交流,縣委書記劉志生被評為“全國推進醫改服務百姓健康”十大新聞人物。
下一步,眉縣將認真貫徹全市衛生健康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深化綜合醫改,助推衛健事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健全醫改領導推進機制,加大醫保、價格等難點問題的解決力度。二是推動優質資源下沉,著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三是聚焦醫療技術、醫療質量、醫療服務、醫院管理和群眾滿意度提升,加大三級醫院創建工作力度,助推公立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四是以慢病為突破口,強化醫防融合,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進健康眉縣建設。五是學習借鑒三明醫改經驗,制定具體推進措施,推進經驗成果轉化和工作任務落地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