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繼續委托第三方開展工作效果評估,并聯合媒體開展宣傳報道和主題活動,對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示范崗位、示范個人等先進典型進行挖掘、宣傳和表揚,請各縣(市)區、各醫療機構積極參與并做好相關工作。各縣(市)區、各醫療機構在改善醫療服務工作中的工作動態、先進典型和意見建議,每季度要向市進一步鞏固改善醫療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本季度改善醫療服務開展情況。
銀川市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聯系人:王小軍
聯系電話:0951-6889053
郵????箱:ycws_yzk@163.com
銀川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2018年6月5日
(此件公開發布)
銀川市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
實施方案(2018-2020年)
??? “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實施3年來,全市醫療機構和廣大醫務人員按照統一部署,積極落實各項重點工作,以創新舉措不斷提升患者滿意度,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對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提出了新要求,醫學發展、科技進步、醫改深入為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為進一步加強醫療服務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根據自治區衛生計生委、自治區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寧衛計發〔2018〕80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自治區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實施健康銀川戰略為主線,以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目標,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突出問題導向,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一手抓改革,以醫聯體建設為抓手提升基層醫療質量,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一手抓改善,通過鞏固成果、創新服務、科技支撐、宣傳引導,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滿意的衛生和健康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二、工作目標
2018—2020年,進一步鞏固改善醫療服務的有效舉措,將其固化為醫院工作制度,不斷落實深化。進一步應用新理念、新技術,創新醫療服務模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醫療服務新需求。利用3年時間,努力使診療更加安全、就診更加便利、溝通更加有效、體驗更加舒適,逐步形成區域協同、信息共享、服務一體、多學科聯合的新時代醫療服務格局,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基層醫療服務質量明顯提升,社會滿意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三、成立銀川市進一步鞏固改善醫療服務領導小組
組??長:馬曉飛??市衛生計生委黨工委副書記、主任
副組長:李繼躍??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
雷??靜??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
趙向華??市衛生計生委醫改辦副主任
張學軍??市衛生計生委副調研員
成??員:?仇永清??興慶區衛生計生局局長
汪生平??金鳳區衛生計生局局長
戴鳳琴??西夏區衛生計生局局長
楊新斌??永寧縣衛生計生局局長
時新花??賀蘭縣衛生計生局局長
年曉華??靈武市衛生計生局局長
張晨光??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
趙經川??銀川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
馬瑞霞??銀川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
劉本臣??銀川市中醫醫院院長
謝振華??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院長
鄒業君??銀川市口腔醫院院長
孫礦生??市衛生計生委醫政主管
劉蕓莉??市衛生計生委中醫藥主管
呂曉燕??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主管
楊冬梅??市衛生計生委綜合處(宣傳)主管
趙??棟??市衛生計生委信息中心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任由雷靜同志兼任。負責統籌協調、督查、推進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日常工作。
四、行動內容
(一)鞏固醫療服務成果,健全完善醫院制度體系
在總結2015-2017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經驗成效的基礎上,自2018年起,各醫療機構要繼續建立完善預約診療制度、遠程醫療制度、臨床路徑管理制度、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1.預約診療制度。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要進一步提升預約診療服務比例,大力推行分時段預約診療和集中預約檢查檢驗,預約時段精確到1小時。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優先向醫聯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留預約診療號源。對于預約患者和預約轉診患者實行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引導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有條件的醫院逐步完善住院床位、日間手術預約服務。
(1)至2018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全部開展預約診療服務;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已有預約診療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推行分時段預約,預約時段精確到1小時,并為基層醫療機構留出20%的號源。
(2)至2019年底,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全部推行分時段預約,預約時段精確到1小時。
(3)至2020年底,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完成行動目標。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中醫藥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2.遠程醫療制度。按照自治區出臺醫保支持遠程醫療政策,推動實現醫聯體內遠程醫療全覆蓋,醫聯體牽頭醫院建立遠程醫療中心,向醫聯體內醫療機構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超聲、遠程心電、遠程病理、遠程查房、遠程監護、遠程培訓等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擴大遠程醫療服務范圍,使更多的適宜患者能夠在家門口獲得上級醫院診療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以探索為簽約患者提供適宜的遠程醫療、遠程健康監測、遠程健康教育等服務。
(1)至2018年底,按照自治區出臺醫保支持遠程醫療政策,全市二級以上醫院遠程醫療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遠程醫療服務有效覆蓋。
(2)至2019年底,各醫聯體遠程醫療中心建成,醫聯體內遠程醫療全覆蓋。
(3)至2020年底,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簽約患者提供遠程醫療服務,全面完成行動目標。
責任處室(單位):基層衛生處、醫政醫管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3.臨床路徑管理制度。醫療機構增加住院患者臨床路徑管理比例,管理病種覆蓋常見病、多發病,實現臨床路徑管理信息化,逐步將藥學服務、檢查檢驗服務等納入臨床路徑管理,實現臨床路徑“醫、護、患”一體化,增強臨床診療行為規范度和透明度。有條件的醫聯體內可以探索建立一體化臨床路徑,各級醫療機構分工協作,為患者提供順暢轉診和連續診療服務。
(1)至2018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全面建立臨床路徑管理制度,臨床路徑管理病例數達到出院病例數的35%,至少包括心血管介入、神經血管介入、骨關節植入治療和腫瘤性疾病等病種或專科主要病種;全市二級綜合醫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病種達到40個,至少包括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骨科、腫瘤科主要病種,二級專科醫院臨床路徑管理病種應包括各專科主要病種。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實施臨床路徑管理完成率不低于70%。中醫類醫院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定執行(下同)。
(2)至2019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臨床路徑管理病例數達到出院病例數的40%,二級綜合醫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病種達到45個。
(3)至2020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臨床路徑管理病例數達到出院病例數的45%,二級綜合醫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病種達到50個。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
局
4.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以市為單位實現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病理等專業醫療質量控制全覆蓋。醫療機構通過市級相關專業醫療質量控制合格的,在相應行政區域內檢查檢驗結果實行互認。醫聯體內實現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病理檢查等資料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檢查結果互認制度,實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1)至2018年底,建立市級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病理等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市級質控中心在自治區級相應指控中心指導下開展工作,經自治區臨床檢驗、影像、病理等質控中心質控合格的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實行互認。醫聯體內制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制度和方案,通過加強內部整體質控實行醫聯體內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2)至2019年底,市級基本實現本區域內統計醫療機構臨床檢驗、影像、病理等診斷結果同質化,第三方獨立實驗室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納入市級指控范圍,應當和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實現同質化,市域內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3)至2020年底,經自治區臨床檢驗、影像、病理等質控中心質控合格的可以在全市范圍內實行互認,全市基本完成行動目標。
(4)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中醫藥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5.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制度。醫療機構設立醫務社工崗位,負責協助開展醫患溝通,提供診療、生活、法務、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務。有條件的三級醫院可以設立醫務社工部門,配備專職醫務社工,開通患者服務呼叫中心,統籌協調解決患者相關需求。醫療機構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務,鼓勵醫務人員、醫學生、有愛心的社會人士等,經過培訓后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務。
(1)至2018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出臺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并逐步開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務。
(2)至2019年底,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出臺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并逐步開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務,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全部開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務。
(3)至2020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全部開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務,社工和志愿者服務不斷向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延伸。
責任處室(單位):衛計委團委、各縣(市)區衛生計生
局
(二)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滿足醫療服務新需求
各縣(市)區要深入分析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充分運用新理念、新技術,促進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障醫療安全。重點在以下10個方面創新醫療服務,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1.以病人為中心,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針對腫瘤、疑難復雜疾病、多系統多器官疾病等,醫療機構可以開設多學科診療門診,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針對住院患者,可以探索以循證醫學為依據,制定單病種多學科診療規范,建立單病種多學科病例討論和聯合查房制度,為住院患者提供多學科診療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將麻醉、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病理、藥學等專業技術人員納入多學科診療團隊,促進各專業協同協調發展,提升疾病綜合診療水平和患者醫療服務舒適性。中醫醫療機構要持續探索建立符合中醫學術特點,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提高中醫臨床療效,采用預防、治療、康復一體化服務,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的中醫綜合治療、多專業聯合診療等模式。
(1)至2018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不少于3個病種的多學科診療團隊,并逐步開展“一站式”服務。
(2)至2019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進一步增加多學科診療團隊數量。
(3)至2020年底,有條件的二級綜合醫院建立不少于1個病種的多學科診療團隊,并逐步開展“一站式”服務。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
局
2.以危急重癥為重點,創新急診急救服務。統籌規劃,建立銀川市級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在縣級區域內,在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提升區域危急重癥專業化治療水平。醫療機構內部實現各中心相關專業統籌協調,為患者提供醫療救治綠色通道和一體化綜合救治服務,提升重大急性病醫療救治質量和效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與各中心形成網絡,實現患者信息院前院內共享,構建快速、高效、全覆蓋的急危重癥醫療救治體系。
(1)至2019年底,建成市級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優化縣域院前急救體系,建立相關學科專家組,重點依托二級綜合醫院建設各急診中心。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基本建成五大急診中心。
(2)至2020年底,建立較完善的市、縣二級急診中心,全面建成分級負責、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急診網絡體系。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公共衛生處、各縣(市)
區衛生計生局
3.以醫聯體為載體,提供連續醫療服務。醫聯體內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共享,醫療機構間以單病種一體化臨床路徑為基礎,明確分工協作任務,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護理等連續醫療服務,完整記錄健康信息。加強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建設,重點加強醫聯體連續醫療服務各環節的醫療質量控制,推動基層醫療質量有效提升,保障醫療安全。醫聯體內以信息化為手段,形成患者有序流動、醫療資源按需調配、醫療服務一體化的分級診療格局。
(1)至2018年底,各醫聯體牽頭單位出臺信息共享、聯系醫療服務、質量控制、分級診療的方案和制度。各醫聯體根據聯盟內一體化單病種涉及專業,出臺醫聯體內一體化診療標準,開展醫聯體內一體化病種專業質量控制。
(2)2019年至2020年底,各醫聯體不斷總結經驗,建成完善的醫聯體內一體化病種專業質量控制體系,完成行動目標。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4.以日間服務為切入點,推進實現急慢分治。在符合條件的三級醫院探索開展日間手術,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逐步擴大日間手術病種范圍,逐年增加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比例,縮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待手術時間,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鼓勵有條件的醫院設置日間病房、日間治療中心等,為患者提供日間化療、新生兒日間藍光照射治療等日間服務,提高床單元使用效率,惠及更多患者。醫聯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日間手術和日間治療的患者提供隨訪等后續服務。
(1)至2018年底,在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日間手術試點。
(2)至2019年底,總結試點經驗,擴大日間手術試點病種和試點醫院,鼓勵有條件的其他三級醫療機構嘗試開展其他日間醫療服務。
(3)至2020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全部開展日間手術服務,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比例不斷增加,其他日間醫療服務范圍逐步擴大。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中醫藥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5.以“互聯網+”為手段,建設智慧醫院。醫療機構圍繞患者醫療服務需求,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擴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提供與其診療科目相一致的、適宜的醫療服務。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流程,為患者提供預約診療、移動支付、床旁結算、就診提醒、結果查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務;應用可穿戴設備為簽約服務患者和重點隨訪患者提供遠程監測和遠程指導,實現線上線下醫療服務有效銜接。醫療機構加強以門診和住院電子病歷為核心的綜合信息系統建設,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為醫療質量控制、規范診療行為、評估合理用藥、優化服務流程、調配醫療資源等提供支撐;應用智能導醫分診、智能醫學影像識別、患者生命體征集中監測等新手段,提高診療效率;應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實現配藥發藥、內部物流、患者安全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
(1)至2018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
(2)至2019年底,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全部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大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范圍。
(3)至2020年底,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擴大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范圍。
責任處室(單位):信息中心、醫政醫管處、中醫藥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6.以“一卡通”為目標,實現就診信息互聯互通。基于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加強居民健康卡、醫保卡等應用,以市為單位實現醫療機構就診“一卡通”,患者使用統一的就診卡可以在任一醫療機構就診。逐步探索在全市范圍內實現患者就診“一卡通”,探索將就診卡整合就診、結算、支付、查詢、掛號等功能。
責任處室(單位):信息中心、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7.以社會新需求為導向,延伸提供優質護理服務。進一步擴大優質護理服務覆蓋面,實現二級以上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在醫聯體內實現優質護理服務下沉,通過培訓、指導、幫帶、遠程等方式,將老年護理、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延伸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體現中醫辨證施護優勢,開展中醫優質護理。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為合作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提供護理服務指導,提高醫養結合護理服務水平。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以探索為患者提供上門護理、居家護理指導等服務。
(1)至2018年底,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實現優質護理服務全覆蓋。
(2)至2019年底,全市各醫聯體實現優質護理服務下沉,可指導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優質護理服務。
(3)至2020年底,全市繼續擴大優質護理服務范圍,實現行動目標。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中醫藥處、基層衛生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8.以簽約服務為依托,拓展藥學服務新領域。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實現藥學服務全覆蓋,臨床藥師利用信息化手段,為門診和住院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合理用藥指導。加強醫聯體內各級醫療機構用藥銜接,對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延伸的處方進行審核,實現藥學服務下沉。臨床藥師通過現場指導或者遠程方式,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提高合理用藥水平,重點為簽約服務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藥指導,滿足患者新需求。鼓勵中醫醫院為患者提供中藥個體化用藥加工等個性化服務,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中藥飲片配送等服務,縮短患者取藥等環節等候時間。研發使用中藥院內制劑,擴大中醫藥服務范圍。
(1)至2018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和各醫聯體牽頭醫院配備臨床藥師,實現藥學服務全覆蓋。
(2)至2019年底,醫聯體內實現藥學服務下沉。
(3)至2020年底,全市二級及以上醫院配備臨床藥師,實現行動目標。
責任處室(單位):中醫藥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9.以人文服務為媒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弘揚衛生計生崇高職業精神,醫療機構要規范醫務人員和窗口服務人員的服務用語和服務行為。加強患者隱私保護,在關鍵區域和關鍵部門完善私密性保護設施。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探索開展心血管疾病、腫瘤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相關臨床科室與精神科、心理科的協作,為患者同時提供診療服務和心理指導。優化中醫醫院環境形象,宣傳普及中醫藥文化,提升社會對中醫藥文化認知度。
(1)至2018年底,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出臺醫務人員、窗口服務人員行為規范,并納入人員考核內容。
(2)至2019年底,全市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要開展臨床心理服務,有條件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逐步建立精神衛生相關科室。
(3)至2020年底,全市全部三級醫療機構和有條件的二級醫療機構要開展臨床心理服務。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10.以后勤服務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滿意度。醫療機構要不斷改善設施環境,做到標識清晰、布局合理。要加強后勤服務管理,以患者及其陪護家屬的需求為導向,重點提升膳食質量和衛生間潔凈狀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在公共區域為候診患者提供網絡、閱讀、餐飲等舒緩情緒服務,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導和治療飲食。
(1)至2018年底,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建立營養科,為住院患者開具營養膳食處方,為住院患者及陪護家屬提供營養膳食宣傳,提升患者及陪護家屬用餐服務體驗。在全市醫療機構進一步推進“廁所革命”,推進醫院后勤服務人性化,提高人文關懷程度。
(2)至2019年底,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銀川市中醫院建立營養科,為住院患者開具營養膳食處方,為住院患者及陪護家屬提供營養膳食宣傳,并逐步與信息化系統相銜接,進一步延伸服務渠道,提升服務內涵。
(3)至2020年底,住院患者營養膳食處方和供營養膳食宣傳覆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住院患者及陪護家屬對醫院后勤服務滿意度全面提升。
責任處室(單位):醫政醫管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
五、行動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取得實效。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和各醫療機構要繼續加強對改善醫療服務工作的組織領導,鞏固和深化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取得的經驗和成效。根據本轄區醫療服務實際情況,圍繞找差距補短板,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細化第2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制定本轄區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指導醫療機構不斷建立動態管理及反饋調整機制,創新改善醫療服務理念和措施,使改善醫療服務的力度不斷加大、內容不斷深入、質量不斷提升,成效更加顯著,惠及更多患者,逐步縮小醫療服務領域供需差距。
(二)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提升患者滿意度。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和各醫療機構要關心關愛醫務人員,充分發揮健康寧夏建設主力軍作用。各級領導要主動深入醫療衛生一線,與醫務人員交朋友,做到精神上鼓勵、工作上幫助、事業上支持、生活上保障,讓他們舒心、順心、安心地為患者精心服務。要下氣力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和后勤保障,尤其是值班條件和餐飲供應保障,促進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共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成果。建立滿意度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國家衛生計生委滿意度管理平臺,動態調查患者就醫體驗和醫務人員執業感受。通過滿意度測評,查找影響醫患雙方滿意度的突出問題,不斷調整和完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要將滿意度測評納入醫療衛生機構綜合績效考核,并將其作為考核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確保醫療服務持續改進,醫患獲得感穩步提高。
(三)持續深化醫改,做好政策保障。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和各醫療機構要將改善醫療服務與深化醫改同部署、同推進,堅持改革改善兩手抓。要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為醫療機構改善醫療服務創造條件。要將行動計劃中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固化為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保障效果可持續。要加快實施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狀態投身改善醫療服務工作。
(四)加大宣傳力度,典型示范引領。各縣(市)區衛生計生局和各醫療機構要將宣傳工作與改善醫療服務同步推進,制定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時要同步制定宣傳方案。要加強同宣傳部門和各類媒體的溝通與合作,做到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相結合,傳統媒體宣傳與新興媒體宣傳相結合,確保持續宣傳改善醫療服務典型和成效。各單位每季度要通過電視臺宣傳一次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工作,要不斷發掘和樹立改善醫療服務的先進典型,宣傳推廣一批示范醫院、示范崗位、示范個人,形成典型帶動、示范引領的工作氛圍,委機關綜合處(宣傳)協調配合。同時,每季度要向市進一步鞏固改善醫療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本季度改善醫療服務開展情況,如不按規定時間上報的縣(市)區或單位,市進一步鞏固改善醫療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全市進行通報批評。
??銀川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綜合處??????2018年6月5日印發
校對:王小軍????????????????????????????????????共印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