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政辦發?〔2019〕20?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鐵嶺市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鐵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3月29日
(此件依申請公開)
鐵嶺市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遼寧省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遼政辦發〔2018〕50號)精神,完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促進醫療健康服務供給精準、優化、智慧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快醫療健康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到2020年,實現市、縣、鄉三級全民健康信息互聯互通, “互聯網+醫療健康”在醫療健康領域廣泛應用,醫療服務效率顯著提高,服務成本明顯下降,優質醫療資源逐步下沉,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升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
1.構建分級診療新格局。按照國家、省關于全面建設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縱向聯通上下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部署要求和全省統一的數據標準,進一步規范并升級完善我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基礎功能,實現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構建“互聯網+健康科普”教育體系,鼓勵醫療工作者通過平臺開展疑難雜癥及重大疾病病例探討交流,提升業務素質。推進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的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以及不同級別、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規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診療行為,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格局。到2020年,遠程醫療服務覆蓋所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并逐步覆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效率。“健康影像云”項目取得實質進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遠程影像服務模式逐步得到推廣。(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負責)
2.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進網上便捷有效簽約服務,提升簽約服務質量和效率,增強群眾對家庭醫生的信任度。提升家庭醫生團隊服務能力,鼓勵二級以上醫院醫師加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為簽約居民在線提供健康咨詢、預約轉診、慢性病隨訪、延伸處方、健康管理等服務,推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轉變,改善群眾簽約服務感受。二級以上醫院要建立簽約轉診患者綠色通道,通過信息化手段豐富家庭醫生上轉患者渠道,提供優質轉診服務。推廣“互聯網+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利用終端檢測、健康管理APP、物聯網等智能家居設備,保障簽約服務的家庭醫生對老年人進行持續的健康狀況跟蹤、動態監測、遠程管理,并提供上門服務。(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負責)
3.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形成以家庭醫生為主體、涵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基層信息化應用服務體系。加強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的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推動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在線查詢和規范使用。以高血壓、糖尿病等為重點,逐步實現老年慢性病在線管理與服務,開展個性化健康評估、監測預警、跟蹤隨訪和健康管理服務。加強兒童預防接種信息的管理和監測,推進數字化接種門診服務,提供在線預約和查詢服務。創新互聯網婦幼健康服務模式,推進母子健康手冊信息化,為婦女兒童提供生育全程醫療保健服務。加強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以問題為導向抓好嚴重精神障礙報告患病率、在冊管理率、服藥率等核心指標。(市衛生健康委負責)
4.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做好短缺藥品信息收集、匯總分析等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工作,盡快實現與國家短缺藥品監測預警平臺互聯互通,落實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推廣處方流轉平臺,發展配送中心,支持醫院、藥品生產流通企業、藥店、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處方流轉、藥品物流配送。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促進藥品網絡銷售和醫療物流配送等規范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推進智慧藥房建設,實現處方系統與藥房配藥系統的無縫對接。(市衛生健康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
(二)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
5.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允許符合條件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在實體醫院基礎上,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在確保醫療質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按規定允許經注冊或備案的執業醫師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服務,以及隨訪管理和遠程指導,逐步實現患者居家康復。允許醫師按照規定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后,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健康咨詢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促進醫院、醫務人員、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鼓勵組建醫生集團,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多元化的醫療健康服務。到2020年,全市三甲醫院全面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6.改善醫療服務。優化醫療服務流程,開展多種形式網上預約掛號、預約分診、移動支付、診間結算、檢查檢驗報告推送、院后隨訪等信息便民惠民服務,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優化醫院管理機制,提升醫院管理水平。啟動實施“大病不出縣”兩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統籌推進縣域綜合醫改,推進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重點發展腫瘤、心腦血管、感染性疾病等診療能力;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強化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功能,推進預約就診、雙向服務等,鼓勵鄉鎮衛生院充分利用遠程醫療手段,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市衛生健康委負責)
(三)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
7.進一步完善醫保支付政策。按照國家及省要求逐步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診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建立費用分擔機制,方便群眾就醫,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有效利用。及時合理制定互聯網診療收費政策,促進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加快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對接,實現醫療保障數據與相關部門數據聯通共享,逐步拓展在線支付功能,推進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的“一站式”結算。繼續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納入聯網結算。進一步做好外出務工人員和外來“雙創”人員跨省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繼續完善醫保管理信息系統,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事先提示、事中監控預警和事后責任追溯。大力推行醫保智能審核和實時監控,將臨床路徑、合理用藥、支付政策等規則嵌入醫院信息系統,嚴格醫療行為和費用監管。(市醫療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負責)
8.提升基層醫療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房屋和設備標準化建設,改善鄉鎮衛生院就醫環境和就醫條件,為鄉鎮衛療設備,為實現遠程影像、遠程檢驗、遠程心電等服務提供支撐,提升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2019年,房屋未達標的鄉鎮衛生院進入工程實施階段;到2020年,實現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辦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負責)
9.規范“互聯網+醫療健康”質量監管。執行國家互聯網診療管理有關規定,明確監管底線,同時按照深化“放管服”要求,最大限度減少準入限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健康醫療服務的安全和質量。“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等第三方機構應當確保提供服務人員的資質符合有關規定要求,并對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推進互聯網可信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可信醫學數字身份、電子實名認證、數據訪問控制信息系統, “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產生的數據應當全程留痕,可查詢、可追溯,滿足行業監管需求。建立醫療責任的分擔機制,推行在線知情同意的告知,防范化解醫療風險。按照“誰建設、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強化網絡安全和建設工作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同步落實。依法嚴厲打擊發生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中泄露和買賣等侵犯個人隱私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保護國家信息安全,維護公民個人權益。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應符合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要求。(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網信辦、市國家密碼管理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要將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作為推進健康鐵嶺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大對“互聯網+醫療健康”基礎設施、信息化能力建設、人才支撐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相關部門要加強協同配合,落實和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共同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
(二)加強安全保障。嚴格執行信息安全和健康醫療數據保密規定,建立完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制度,定期開展重要信息系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排查,切實提升“互聯網+醫療健康”信息系統安全防護能力、隱患發現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三)加強宣傳普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合理引導社會預期,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及時總結推廣經驗,提高群眾知曉度和參與度,營造“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