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醫院對申請多點執業有內部規定,比如薪酬減半等等,基本是阻攔的,對業余時間飛刀和坐診就不管了。”近日,一位參加《看醫界》線下實訓的某三甲醫院醫生向《看醫界》反饋,自己準備注冊醫生集團走出多點執業第一步時,遇到了醫院這道難邁的檻。
實際上,這位醫生遇到的難題并不是孤例,在醫改政策不斷推進的當下,醫院和醫生之間關于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的沖突在不斷上演,沖突日漸白熱化。
三級醫院成醫生多點執業大阻力
2016年,紹興市一家三級醫院的醫生網友爆料,該院醫務科近日下發了一個關于醫生多點執業的通知,明確規定,一個醫生要想多點執業,首先必須醫務科批準,其次還得科主任同意,連退休返聘的也不例外。
2017年,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的精神科主任胡某,因多點執業被醫院通報免去了科主任職務,根據醫院通報,胡某未經醫院允許到民營醫院兼職坐診,違反了醫院《關于嚴禁在職職工擅自在外兼職的有關規定》。
2018年初,某東部省份三甲醫院發了一則內部通知,強調嚴禁科主任、科副主任從事各類形式的多點執業,并嚴禁在職醫師在非公立醫療機構多點執業。
另據了解,深圳實施區域注冊制后,某知名三甲醫院給醫生們郵件通知,嚴禁該院醫生多點執業。
此外,原西京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樹忠透露,自己曾聽到一則消息,某公立醫院的院長動用紀檢力量對多點執業的醫生進行調查,并施加壓力,試圖阻止醫生進行多點執業。
全國多點執業大軍已達11萬!
雖然屢屢遇阻,不過最新的數據卻是,全國已經有11萬名醫生實現多點執業。
2018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全國已經有11萬名醫師進行了多機構的執業,2017年比2016年增長了79%,主要的流向是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機構。
業內人士表示,私立醫療機構長期缺少優質醫生資源,如今政策放開,私立醫療機構無論是醫生行醫環境還是給到醫生的報酬都更有吸引力,因此醫生們大多到私立醫療機構執業很正常。
而在2015年,一款移動醫療APP的網絡調查顯示,77%的受調查醫生想嘗試其他的執業方式。全國人大代表、原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曾對多點執業政策表示,“我們現在把他限制在醫院內部,不是照樣周末出來?反而會有一些灰色空間,而且這種灰色空間更不利于病人安全。不敢讓醫院知道,做完手術就跑,病人的安全怎么辦?”
各種禁令出臺,是院長恐慌了!
對于一些體制內醫生腳踏兩只船,而且還不經醫院同意,出去多點執業、兼職,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難以認同,認為這樣的醫生缺乏契約精神,應該和本院簽訂協議,約定權利義務,不能拿著全職的工資,干著兼職的活。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直言,這樣的協議目前還處于理想狀態,道理很簡單,如果是大牛,根本不受醫院的所謂禁令約束,院長也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是普通醫生,想和醫院談多點執業,往往門都沒有,試問有幾個公立醫院院長愿意和本院醫生簽這樣的協議?普通醫生面臨的選擇更多是:要么全職,要么走人。
“很多醫院多點執業禁令的出臺,實際上是院長對于國家層面放開多點執業潮的恐慌性緊急舉措,看著嚇人,實際上是走走形式,不然就等于默認了,如果默認那醫生們就都敢出來了,對于公立醫院來說,短時間內將難以招架。”
醫生將面臨兩份合同的選擇
醫生、醫院之前這樣現實而又尖銳的矛盾該如何破解呢?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宋冬雷教授表示,“多點執業無論對于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都需要兩份合同樣本:全職合同和兼職合同,兩份合同放在醫生面前,責、權、利清楚統一,一定會有人簽全職,也有人會簽兼職。”
而在上海最新出臺的健康服務業50條里,也明確提出要推動醫療人才資源合理共享。要完善醫師執業管理制度,在公立醫院推行全職、兼職等不同的醫師執業方式,健全勞動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公立醫院和醫師的合法權益。公立醫院依據勞動人事合同對兼職醫師的執業行為進行管理。
也就是說,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就要明確,是選擇全職還是兼職,如果是兼職合同,每月兼職多少天,承擔多少勞動工作量,享受怎么樣的薪資待遇。
一旦選擇了全職合同,就意味著失去了多點執業的權利,無論是在民營還是公立醫院都是如此。
而一旦選擇了兼職合同,醫生的多點執業就將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這在當前醫生多點執業陷入膠著狀態的情況下,這樣方式越來越被看好。未來想多點執業的醫生們很有可能就會遇到這樣的選擇。用宋冬雷教授的話來說,“有了這兩種合同,院長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