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縣中醫藥振興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重要論述的精神,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我縣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23〕3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傳承“桐君藥祖文化”,創新中醫藥振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提升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在奮力推進“兩個先行”、打造縣域標桿中作出中醫藥應有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夯實中醫藥工作基礎,提高中醫藥工作的公平性、可及性;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促進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藥服務需求,推動健康桐廬建設。
堅持守正創新。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增強中醫辨證思維能力,傳承中醫藥精華;以中醫藥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數字化改革為切入點,推進中醫藥管理機制創新、治理模式創新及實踐路徑創新。
堅持協調發展。貫徹中西醫并重、中西醫并用方針,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加快中醫藥優質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促進縣鄉村一體化協調發展;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著力做好“中醫藥+”文章,統籌推進中醫藥醫療、文化及產業等融合發展。
堅持強化特色。大力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廣泛傳播中醫藥健康知識,持續提升“桐君藥祖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數字賦能“中醫處方一件事”改革,深化“三醫聯動”“六醫統籌”;促進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三)建設目標
到2025年,中醫藥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高質量發展體系不斷完善,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標志性成果。
——中醫藥學科能力進一步提高,縣中醫院達到三級乙等中醫醫院水平;力爭建設省級中醫(中西醫結合)重點???個以上,市級中醫特色??疲▽2。?個以上。
——中醫藥人才隊伍進一步優化,千人口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達1.0;力爭縣中醫院中醫類別醫師占比達60%以上,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比達25%以上;力爭培育省級基層名中醫2名以上,市級(青年)名中醫或基層名中醫15名以上。
——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體現,推廣中醫優勢病種診療方案50個以上;縣中醫院中醫診療人次占比達65%以上,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診療人次占比達45%以上。
——中醫藥健康產業進一步壯大,力爭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5萬畝以上,一產產值達2.5億元以上,中醫藥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18億元以上。
——中醫藥示范作用進一步凸顯,“桐君藥祖文化”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創成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為杭州市中醫藥綜合改革先行區試點工作提供桐廬經驗。
二、重點任務
(一)中醫藥治理能力提升行動
1.健全中醫藥管理機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振興發展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中西醫并重,認真組織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將中醫藥振興發展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探索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中醫藥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系統謀劃中醫藥振興發展各項工作。強化中醫藥管理職責,優化中醫藥管理機構建設,配強配優中醫藥專職管理人員,加強中醫藥振興發展相關政策研究。(責任單位:縣政府辦、縣發改局、縣委編辦、縣衛健局等)
2.完善中醫藥投入機制。調增中醫藥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至600萬元/年,重點加大中醫藥人才培養招引、學科??平ㄔO、適宜技術推廣及學術研究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優化公立中醫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及領軍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建立符合中醫藥特色和高質量發展的多元投入及長效補償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資中醫藥產業,促進中醫藥健康發展。(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衛健局等)
3.優化中醫藥考評機制。以“會看病、看好病”為導向,將中醫辨證施治能力、師承帶教能力、醫德醫風建設及群眾滿意度等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建立體現中醫藥人才特點和價值認定的科學考評機制。完善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和工作要求的職稱評聘管理辦法,進一步關心關愛和激勵鼓勵中醫藥從業人員,營造良好的中醫藥從業氛圍。(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人社局等)
4.建設縣中醫藥研究院。依托縣中醫院加快縣中醫藥研究院建設,積極開展中醫藥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績效考核及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事關中醫藥發展的戰略性、政策性問題研究,為我縣中醫藥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組織開展中醫藥學術研究、醫術傳承、技術推廣、文化傳播及質量管理等工作。挖掘整理民間中醫藥經方、秘方及診療技術,探索民間確有專長人員坐診行醫等技術推廣機制,促進傳統醫學經驗交流、傳承合作。(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醫保局、縣財政局、縣人社局等)
(二)中醫藥名院名科提升行動
5.加快縣中醫院強院建設。實施縣中醫院強院計劃,重點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服務質量及醫院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全力創建三級乙等中醫醫院,爭創全國一流縣級中醫醫院。結合老城區改造提升,統籌謀劃縣中醫院改擴建工程,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優化診療服務環境。加強與浙江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及杭州市中醫院等名校名院合作,提升科研教學、??茖2〉染C合實力。精心選樹培育一批名中醫師,加強中醫診療技術研究,做大做強優勢學科,以名醫名科帶動強院發展。探索以中醫藥理論思維為指導的科室設置,推進中醫專病診療中心、中醫日間診療中心、中醫藥康復中心、治未病中心及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基地等“四中心一基地”建設。到2025年,中醫日間診療服務病種達35種以上,推廣優勢病種診療方案50個以上,縣中醫院中醫診療人次占比達65%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發改局、縣規劃資源局、縣財政局等)
6.推動中醫藥特色專科發展。按照差異化發展原則,加強中醫骨傷、婦科、兒科、針灸、推拿、康復、治未病及老年病等特色專科專病建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學術創新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發揮縣中醫院醫共體龍頭帶動作用和縣第二人民醫院區域中醫醫療中心作用,積極培育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特色??茖2?。到2025年,力爭建設省級中醫(中西醫結合)重點???個以上,市級中醫特色專科(專?。?個以上,培育基層醫療機構中醫特色??疲▽2。?個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科技局、縣財政局等)
7.加強中西醫協同發展。加強縣級綜合性醫院和婦幼保健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系統謀劃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建設,積極爭創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廣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將中西醫聯合查房、會診納入醫院管理制度,在主要臨床科室配備中醫師,打造中西醫聯合團隊。聚焦癌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和傳染性疾病,設立中西醫結合多學科聯合門診(MDT),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開展省級中西醫聯合攻關項目。(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財政局等)
8.強化中醫藥服務網底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標準化建設,建設“旗艦中醫館”5家,合理配置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基本中醫藥診療設備。推動中醫藥服務向村級延伸,10%以上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建有“中醫閣”。推廣多種中醫藥診療方法應用的基層中醫藥綜合服務模式,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中的防治康復作用。到2025年,基層中醫診療人次占比達45%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財政局等)
(三)中醫藥健康服務提升行動
9.完善中醫藥治未病服務網絡。打造縣域治未病中心,在健康體檢、疫病防治、慢病管理中開展中醫治未病特色服務。在基層醫療機構打造治未病健康驛站,積極開展中醫調治、健康干預及體質辨識等特色服務。著眼“一老一小”,建立“中醫藥+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機制,扎實推進“七優享”公共衛生服務。積極開展青少年近視和脊柱側彎等常見病中醫藥防治。做實中醫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家庭醫生簽約團隊中配備有中醫藥服務能力的醫師,將中醫藥服務融入未來社區健康場景。到2025年,0-3歲兒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管理率分別達到85%、75%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教育局、縣民政局等)
10.加快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健全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機制,每年培育1-3項縣域推廣項目,遴選培養技術骨干,常態化開展技能培訓和知識競賽,同時加強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推廣。到2025年,100%的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開展6類10項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100%的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開展4類6項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醫保局、縣財政局等)
11.推進中醫藥康復養老服務。將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納入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相關規劃,加強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和機制創新。推動中醫藥康復進社區、進家庭、進養老機構,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養老和安寧療護中的獨特優勢。加強縣中醫院康復中心、老年病科建設和基層醫療機構康復服務,推廣一批中醫藥康復方案。到2025年,縣中醫院老年病床增至45張以上,建設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養老機構2家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民政局等)
12.發揮中醫藥疫病防治作用。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完善中醫藥“關口前移、深度介入、全程參與”的中西醫協同救治機制,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重大傳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建設全縣中醫疫病防治基地,組建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和專家團隊,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介入,并全程參與防治方案研究制定和臨床一線醫療救治。(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財政局等)
13.促進中醫藥互聯網醫院發展。推進中醫藥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優化中醫醫療服務流程,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建立更加規范、共享、安全的中醫診療流程。運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裝備,向醫共體單位提供遠程會診、中醫體質辨識、中醫“四診”等服務。推進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智能化,開發具備中醫健康體檢、風險評估、健康干預及慢病管理等功能的信息系統,實現中醫健康檔案數字化。(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數管局等)
(四)中醫藥人才素質提升行動
14.建強領軍人才隊伍。制定中醫藥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和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柔性引進省級以上名中醫等高端人才團隊,強化重點學科、臨床指導及師承帶教等方面的合作。加強名老中醫臨證經驗活態傳承,挖掘整理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通過數字化傳承名師診療方案。完善名中醫評選考核機制,加強名中醫工作室建設,開展各級各類名中醫培養。依托名中醫工作室、重點學科建設及進修帶教學習等途徑,集中優質資源重點培養10名左右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和學科帶頭人。到2025年,力爭培育省級基層名中醫2名以上,市級(青年)名中醫或基層名中醫15名以上,縣級(青年)名中醫10名以上;省級名中醫工作室2個以上,市級名中醫工作室3個以上,縣級名中醫工作室5個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人社局、縣財政局等)
15.壯大骨干人才隊伍。開展中醫藥骨干人才遴選,培養一批理論基礎扎實、診療技術精湛的中醫藥臨床骨干。組織開展中醫藥模塊化培訓,通過中醫經典理論和名中醫經驗傳承學習講座、教學查房、進修培養等形式,增強中醫藥骨干人才中醫藥理論知識和思維能力。以中醫藥經典理論和經典名方為主要內容,開展中醫藥理論知識競賽、適宜技術比武、中醫處方評比等系列“賽馬”活動,對成績優勝者在職稱晉升、評優評先中予以優先考慮。到2025年,建立一支100人左右的中醫藥骨干人才隊伍,千人口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數達1.0,力爭縣中醫院中醫類別醫師占比達60%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人社局等)
16.夯實基層人才隊伍。重點培養鄉土型、本土化的中醫全科人才,推進基層中醫師帶徒培養。創新“西學中”臨床跟師新路徑,完善“西學中”后續培養考評方式,培養一批“能西會中”的基層醫護人員。充分利用縣衛生進修學校教學資源,面向鄉村醫生開展實用型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實現培訓全覆蓋。到2025年,定向委托培養基層中醫師80名,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比達25%以上。(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人社局、縣財政局等)
(五)中醫藥文化傳播提升行動
17.挖掘桐君藥祖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桐君藥祖文化”,深化拓展新時代文化內涵,推進藥祖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制定出臺保護措施,加大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桐君傳統中藥文化”的傳承保護。整理編撰桐廬中醫藥相關書籍,加強桐君藥祖文化、道地中藥材及傳統發酵工藝的研究和傳播。打造具有辨識度的IP形象,持續擦亮“藥祖圣地”金名片,不斷提升桐君藥祖文化知名度。(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旅體局、縣文旅集團、縣文聯、縣衛健局等)
?
18.彰顯桐君藥祖文化魅力。以桐君山景區、富春江夜游等為載體,通過祭祀儀式、實景演出、現場制藥、大型展覽等場景,結合現代醫學、抗疫精神等元素讓游客沉浸式體驗新時代桐君文化。開展中醫藥文化主題活動,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進學校、進禮堂、進社區、進企業“四進”活動。豐富宣傳渠道,開設健康講堂,開展中醫藥“周五夜學”活動,策劃“節氣養生”“詩詞里的中草藥”等新媒體宣傳。推廣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健身方法,造濃亞運會中醫藥文化氛圍,推進中醫藥文化大眾化國際化。(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體局、縣文旅集團、縣衛健局、縣教育局等)
(六)中醫藥健康產業提升行動
19.打造中醫藥產業發展示范地。大力發展中醫藥特色產業,做強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物流、觀光旅游等中醫藥產業鏈。扶持林下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提升黃精、六神曲等“桐七味”道地中藥材品牌影響力。優化中藥材種植生態環境,扶持一批中醫藥種植產業特色村,打響桐君故里有機國藥品牌。培育中藥材精深加工企業,擴大中藥飲片、中成藥加工生產規模,鼓勵中藥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中藥生產加工體系現代化。支持醫療機構與藥企聯合研發加工配制中藥制劑。到2025年,力爭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5萬畝以上,一產產值達2.5億元以上,中醫藥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18億元以上。(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經信局、縣發改局、縣市監局、縣科技局等)
20.建設中醫藥健康旅游新高地。推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中醫藥+休閑旅游”,提升改造桐君山景區,定期舉辦中醫藥文化節活動,打造一批中醫藥文化特色民宿,推出一批中醫養生旅游精品線路,爭創浙江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融合中藥材種植觀光、中醫藥養生保健及中醫藥文化展陳等業態,培育高端道地中藥材市場,多元化拓展中醫藥康養新產品。研究開發藥膳配方產品,開展藥膳評選活動,推出一批中醫藥養生“名菜名點名飲”。(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旅體局、縣文旅集團、縣農業農村局、縣市監局、縣商務局、縣衛健局等)
(七)中醫藥改革創新提升行動
21.強化中醫藥改革示范引領。聚焦中醫藥機制建設、服務提升、文化傳承及產業發展等改革主題,完善保障措施,破解發展難題。強化縣中醫院龍頭地位,夯實基層中醫藥網底作用,優化中醫藥人才隊伍,增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做強中醫藥產業鏈價值鏈。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桐廬經驗,全力創成杭州市中醫藥綜合改革先行區和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縣。(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改革辦、縣發改局、縣人社局、縣醫保局、縣財政局、縣文廣旅體局、縣文旅集團、縣數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市監局等)。
22.推進中醫藥數字化改革。大力實施數字化改革“一號工程”,進一步完善中藥材全流程溯源監管體系,通過強鏈補鏈促進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深化“中醫藥處方一件事”改革,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推進基層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應用,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共享中藥房”建設,創新中藥統一采購、統一審核、統一代煎、統一配送、統一監管等藥事服務模式。到2025年,數字賦能基層中醫藥能力提升成效明顯,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使用率達80%以上,縣域醫共體“共享中藥房”覆蓋率達100%。(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委改革辦、縣農業農村局、縣市監局、縣數管局、桐廬郵管局等)
23.加快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促進中醫骨傷科、中醫婦科、中西醫結合腫瘤等中醫臨床領域省市協同研究和技術成果推廣應用?;I建縣中醫院炮制室和中藥館,傳承中藥傳統炮制技術,提升中藥飲片質量。提升縣中醫院中醫藥自主創新能力,與中藥企業聯合研發名方名藥的中藥制劑,加快形成醫院自主品牌。舉辦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助力中小醫藥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發揮中醫藥領域國家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作用,支持項目引進、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開展中醫診斷技術研究和中醫藥技術裝備研發,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助推科研成果落地見效。(責任單位:縣科技局、縣衛健局、縣市監局、開發區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振興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中醫藥振興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完善中醫藥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中醫藥振興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各成員單位及鄉鎮(街道)、開發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形成助推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完善政策指導。財政局要加大投入保障重點工作有序推進,確保中醫藥事業經費不低于衛生事業總經費的15%。醫保局要積極研究并落實扶持中醫藥發展的醫保政策。人社局要加大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的招引力度。發改、農業農村、經信及文廣旅體等部門要積極出臺并落實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
(三)強化管理督導。明確部門職責,強化部門協作,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落實PDCA循環全流程質量管理。建立監督考核機制,對重點任務定期開展督查評估,及時進行分析總結,推動提升行動真正取得實效。
(四)注重宣傳引導。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宣傳中醫藥護佑健康的特色優勢和良好效果。及時總結提煉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強典型宣傳報道,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展示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標志性成果。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濃厚氛圍。
? ? ?
?本實施方案自2023年9月22日起施行,由縣衛健局負責牽頭組織實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