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网站-麻豆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

您好:北京泰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歡迎來到泰茂醫療器械招標網

當前位置: 行業動態> 政策文件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關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8—2020年)
發布時間:2019/07/11 信息來源:查看
按照服務首都“四個中心”的功能定位,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區域衛生服務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根據《北京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京衛規劃字〔20172號),結合《豐臺區“十三五”時期衛生計生事業發展規劃》(豐衛計發2016101,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現狀

1.經濟社會發展概況豐臺區是首都中心城區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載區,定位為首都高品質生活服務供給的重要保障區、首都商務新區、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的融合發展區、高水平對外綜合交通樞紐和歷史文化和綠色生態引領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區,面積305.87平方公里,設14個街道辦事處、2個地區辦事處、3個鄉、2個鎮。2017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18.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425.8億元,全年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113.1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71元。到2020年,常住人口數量控制在195.5萬人左右,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2.醫療衛生資源狀況經過長期發展,豐臺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逐步形成區屬醫院、駐區醫院、社會辦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衛生機構組成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017年末,全區醫療衛生機構數達到539家,其中醫院7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52家,專業衛生公共機構6家,其他衛生機構7衛生技術人員1970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572人,注冊護士8237人,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46人、注冊護士3.77;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644人,千人口公共衛生人員0.29人;全區醫療機構編制床位11391張,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編制床位數5.2,實有床位10554張,每千常住人口實有床位數4.8張。

2017年末,全區中醫醫療機構67家,其中中醫類醫院35家,中醫類門診部23家,中醫類診所9家,中醫類醫療機構占全市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全區各級各類中醫醫院編制床位共3524張,占全區30.9%注冊中醫類別醫師1776人,占全區醫師總數的23.5%,于全市平均水平19.5%

3.醫療衛生資源利用2017年,全區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1817.1萬人次,出院人數20.3萬人次;全區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總診療人次占比分別為81.0%和19.0%,出院人數占比分別為81.3%和18.7%;全區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二級以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占比分別為46.8%和53.2%;出院人數占比分別為88.9%和11.1%。2017年,全區醫療機構實有床位使用率76.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9.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3.8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6日)

4.居民健康水平2017年末,全區戶籍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6‰,與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全區戶籍孕產婦死亡率8.6/10萬,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2/10萬),控制在11/10萬以下;全區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82.52歲,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2.15歲)。

(二)主要問題

1.醫療資源總量相對不足“十二五”以來,豐臺區醫療衛生資源快速增長,但與中心城區、首都功能主承載區的定位相比,與人口數量及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相比,豐臺區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能力相對不足,2017年末,全區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46人、注冊護士3.77人,在六個中心城區排在中等偏下水平,護理人員配置明顯不足,醫護比不合理。區域缺乏市屬醫院,區屬醫院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滿足居民需求。每千常住人口基層床位數0.1張、基層人員數2.1人,與北京市對豐臺區規劃的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機構床位0.5張、基層衛生人員3.5人還有較大差距。

2.醫療衛生資源分布不夠均衡一是縱向配置不均衡。醫療資源相對集中于三級醫院,區屬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硬件建設雖已得到加強,但重點專科建設相對滯后,最核心的人才等資源配置尚未到位。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基層衛生資源更顯緊缺。二是專科配置不均衡。部分專科建設相對滯后,康復護理、老年病、精神衛生、婦幼衛生、院前急救等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人力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加強。

3.社會力量辦醫資源使用效率不高。區內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眾多,但總體規模偏小,資源使用效率較低。2017年末,全區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228家,占總數的42%,實有床位3322張,占總床位數的31%,床位使用率53.3%,與遠低全區平均床位使用率。

4.醫療衛生服務能級需進一步發展現代化、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區屬醫院作用發揮不足,院前急救能力供給不足,專科和區域分布不均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全科醫生等醫療人才聚集不足。在醫改釋放需求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背景下,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供給不足,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形勢與挑戰

1.人民健康需求快速提升要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調整隨著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豐臺區作為首都高品質生活服務供給的重要保障區,對醫療衛生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新一輪城南行動計劃給豐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區域經濟社會將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快速提升,健康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精細化的特點,要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調整和適應,不斷提升健康服務供給能力和質量。

2.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一體化要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在未來一段時期,經濟新常態、京津冀協同發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新形勢,對首都衛生工作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戰。豐臺作為中心城區,面臨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和建設受限的突出矛盾,重點是調整結構、提升內涵,加快推進醫療衛生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分級診療體系,促進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3.人口結構和疾病譜變化要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結構進一步調整隨著經濟新常態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老齡化和生育政策調整,城區人口結構相應變化,區域老齡化趨勢明顯。2017年末,豐臺區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24萬人,占全區常住人口的11.0%,比2016年提高0.4個百分點。2017年末,豐臺區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成為影響本區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三者死因占全部死因的70%

4.互聯網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機遇當前,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為醫療衛生技術進步和變革提供了新的推動力,積極主動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抓住發展機遇,加強醫療衛生技術創新,轉變服務方式,推動預約掛號、遠程醫療、遠程會診等診療服務,對切實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提升居民就醫體驗具有重要意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對豐臺區“四區一樞紐”的功能定位,立足豐臺實際,以提供高品質健康服務供給為出發點,提升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健康提供支撐與保障。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支持多元化辦醫強化政府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和投入,健全完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合理控制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入醫療衛生事業,優先支持國際醫療資源落地;鼓勵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多層次、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2.調整優化存量,發展高品質增量進一步優化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和布局,合理提升資源總量和服務能力。河東地區以調結構為主,推進區域內資源整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充分共享與合理流動;河西地區適度超前規劃,吸引區域內短缺的優質專科醫療資源進入,提升區域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能力,面向京西地區發展新的醫療衛生服務高地。

3.促進公平可及,實現均衡發展按照常住人口配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保障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促進專科醫療資源均衡發展,根據人口結構和疾病譜變化,完善區域內專科類別,重點加強心腦血管病、婦幼健康、精神衛生、老年病、康復護理等專科建設。堅持中西醫并重,促進中醫振興發展。

4.優化體系結構,提升總體效益圍繞健康核心,推進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緊密型醫聯體內涵建設,落實豐臺區“智慧家醫”實施方案,引導機構間資源共享與有序流動,大力提升區域醫療衛生資源整體效益。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提升區域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和質量,優化現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構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定位清晰、協同整合的分級醫療衛生體系,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持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2.資源要素配置提高醫療機構編制床位質量和使用效率,調整醫療機構床位結構,鼓勵現有綜合性床位(含中醫)向康復護理床位轉型;引導社會辦醫舉辦康復、護理等專科機構,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和人員數量。(見附件)

三、規劃主要內容

按照豐臺區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強化系統整合和分工協作機制,建立有序規范的分級診療體系。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構建中醫健康養老聯合體。優化資源布局,強化基層衛生服務能力,補齊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短板。支持區內醫院牽頭建設緊密型醫聯體,注重發揮天壇醫院、東方醫院、博愛醫院等駐區優質醫療資源優勢,深化醫聯體內涵,提升區域整體醫療水平。

(一)醫療衛生機構設置

規劃期內,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及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要求,除在途項目以外,五環路內,不再新設置三級醫院(面向國際交往中心服務的中外合資合作醫院除外),不再批準增加三級醫院編制床位總量,位于中心城區的醫療機構在規劃建設新院區時,應適當壓縮中心城區的編制床位數量;根據區域衛生資源配置需求,除在途項目以外,五環路內,原則上不再增設綜合性醫院(含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按照醫療資源均衡發展的原則,綜合性醫療機構因城鄉規劃實施需要變更地址,支持在資源薄弱區域選址,原則上獨立占地的醫療機構選址應與用地規劃性質一致。

1.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包括區辦公立醫院和駐區公立醫院(部委、市辦、高校、企業等所屬公立醫院)。公立醫院主要承擔轄區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初診、復診,承擔急危重癥、疑難病轉診,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診療水平;接受醫聯體內轉診,提供技術支持,承擔人才培養、醫學科研、臨床教學等工作;配合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承擔相應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等任務。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公立醫院,除了承擔公立醫院一般職責外,重點負責為轄區居民提供急危重癥和疑難病診療服務。

規劃期內,進一步加強公立醫院重點專科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實施豐臺醫院提質改建項目和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二期工程項目,積極配合北京口腔醫院遷建項目,適時啟動豐臺區中醫醫院前期工作。

2.社會辦醫按照首都高品質生活服務供給的重要保障的功能定位,社會辦醫堅持“引高、引專、互補”的發展思路,立足為區域內居民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在綜合考慮本區醫療資源總量、分布和結構情況下,鼓勵社會辦醫實施品牌化、集團化、連鎖化經營,成規模、上水平發展,引導社會辦醫向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的地區和領域發展,逐步形成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療機構功能互補、分工協作、健康發展的新格局。

規劃期內,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端醫療機構。高端醫療機構應提供國際化、現代化、高品質的健康服務,優先支持與國際主流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簽約、獲得JCI、KTQ等國際醫療認證的醫療機構在麗澤金融商務區等重點發展區域實施國際一流醫療機構支持政策,為重點企業核心人員對接醫療資源。

規劃期內,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血液凈化、安寧療護、康復護理等專業機構,面向區域提供相關醫療衛生服務。

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醫務室、門診部(所)、診所等。按照功能承擔轄區居民基本醫療、中醫藥和公共衛生等健康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全部參加醫聯體建設,鼓勵其他基層醫療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

規劃期內,全面實施“智慧家醫”,開展簽約服務、信息化和健康共同體三個工程建設,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關于印發<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設置與建設規劃>的通知》(京衛婦社字〔20062號)規定配置,補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空白點、增加服務能力,啟動在豐臺、南苑等街道新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按照配套設施移交情況配置,規劃期內新增10個以上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應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力爭全部轉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規劃期內,鼓勵中心城區三級甲等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專家在醫療資源配置不足區域開設個體診所或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醫生工作室;鼓勵社會辦醫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

4.康復護理機構。規劃期內,制定區域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方案,二三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中西結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設置達100%,鼓勵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康復科,加強公立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建設,設置老年病科的二級綜合醫院不低于35%

5.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是向轄區內提供專業公共衛生服務,并承擔相應管理工作的機構。主要包括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生育、精神衛生、衛生計生監督、院前急救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原則上由政府舉辦。區辦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監測、統計、分析、評估轄區居民健康狀況及危險因素,提出工作建議,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務,承擔轄區內專業公共衛生任務以及相應的業務管理、信息報送分析等工作,并對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相關公共衛生工作進行技術指導、人員培訓、監督考核等。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規劃期內,配合豐臺醫院提質改建項目做好區疾控預防控制中心周轉用房改造,按照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建標127-2009)完成標準化建設。啟動公共衛生大樓選址工作,研究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計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等公共衛生機構整體建設。

區婦幼保健院。按照《國家衛計委關于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與規范化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衛婦幼發〔201554號)加強二級婦幼保健院醫院建設,按照市級部門評審統一安排,規劃期內通過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評審。

區精神病防治院。規劃期內,配合南苑棚戶區改造,做好精神病防治院業務用房周轉工作,提高精神衛生服務能力,啟動新建精神病防治院選址前期工作。

院前急救機構規劃期內,按照城區五公里范圍覆蓋、15分鐘到達的目標補足急救站點,重點在西部片區和南部片區增設急救站點。允許和規范社會力量舉辦急救站點,支持社會力量在急救能力不足的地區舉辦急救站點。

(三)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1.人員配置

規劃期內,全區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生數達到3.7名以上,其中中醫類別不低于0.77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數達到4.6名以上,醫護比達到1:1.24。每千常住人口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數力爭達到0.5人。人員編制向精防、婦幼、疾控等公共衛生機構傾斜;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機構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不低于總人數的80%;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占編制總額的比例不低于85%,衛生技術人員不低于70%;專業精神衛生防治機構應當按照服務人口數及承擔的防治任務配置專業技術人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其承擔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足額配備專兼職公共衛生人員。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千人口基層醫師數達到全市平均水平。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不低于500個,每萬居民全科醫生數不低于3名,每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崗位人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類醫師達到醫師總數的25%左右。承擔臨床教學、人才培養、帶教實習、支援基層、援外醫療、應急救援、醫學科研等任務的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適當增加人員配置。

2.人才培養

建立符合衛生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依照“秩序規范、激發活力、注重公平、監督有力”的原則,形成“機制健全、關系合理、調控有力、秩序規范”的收入分配機制,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制度。

以發展重點學科為方向,引進培養人才隊伍。按照區級重點發展的心內、婦產、骨關節、康復等臨床重點學科需要,制定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對醫學學科帶頭人、醫學學科骨干、青年骨干醫生給予人才激勵政策,在績效分配、項目資金、學術科研、人員編制等各方面向人才傾斜。

規劃期內,在常住人口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引導醫護人員數量合理增長,人才規模與居民健康服務需求相適應,醫療衛生人才分布趨于合理,各類人才隊伍統籌協調發展。加強產科、兒科、藥師、精神衛生、病理等緊缺人員培養。加強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度,盡快形成與區域康復醫療服務需求相適應的康復醫學專業人才隊伍;加強全科醫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面加強繼續教育規范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

四、資源配置標準

(一)床位配置

1.醫院床位。規劃期內,豐臺區每千常住人口(以下簡稱“千人口”)編制床位數控制在6.1張;其中公立醫院床位數控制在3.8以內,公立專科醫院按照約15%的公立醫院床位比例設置;社會辦醫院床位按照千人口1.8預留規劃空間;優化床位結構,超出床位配置標準的原則上不再新增編制床位數量,鼓勵綜合類床位向康復護理床位轉型,千人口康復護理床位達到0.5張以上;控制區域編制床位總量,調整床位結構,建立編制床位年度審核調整機制,按照需要及時調整編制床位,對床位使用率較低醫療機構按程序核減編制床位,對床位使用率較高或確有需要的增加床位編制,提高編制床位到位率和床位使用效率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規劃期內,根據人口老齡化實際和分級診療需要,基層住院服務重點向社區護理、康復方向發展,有條件的可設置安寧療護、老年養護病床,為二級以上醫院下轉患者提供必要的診療條件2020年末,千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到達0.5張以上。

3.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單體床位規模。規劃期內,部門辦、市辦綜合性醫院床位數最大床位規模為1500張;區辦公立綜合性醫院單體不超過900張,區辦專科醫院床位規模根據專科類別設置,其中精神醫院床位數最大規模為600張,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醫院床位數最大床位規模為500張,中醫醫院、婦產醫院床位數最大床位規模為480張,其他類別根據實際需要和效率原則合理設置。

(二)設備配置

堅持資源共享和階梯配置,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適宜設備,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降低醫療成本。結合醫聯體建設,依托現有機構建設1-2所區域醫學檢驗/影像中心,推動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檢查、醫院診斷”的服務方式,提高基層醫學影像服務能力。逐步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影像中心、血透中心和病理診斷中心。按照統一規范的標準體系,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檢驗對所有醫療機構開放,推進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集中檢查檢驗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按照《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儀器裝備推薦標準》(京衛疾控字〔2012〕59)配備儀器設備,滿足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功能需求。

(三)技術配置

以發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為目標,支持各級醫療機構發展臨床重點專科。加強對區屬醫院臨床專科建設發展的規劃引導,著力打造3-5個重點專科,若干專科/專病診療中心,提升區屬醫院的臨床重點(學科)專科能力。發揮區域醫療中心及醫聯體的示范、引領、帶動、提升和輻射作用,提升基層全科診療能力,促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協調發展。注重中醫臨床專科建設,強化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促進現代醫療技術和中醫藥學術融合,不斷積累中醫藥在醫療技術實施及臨床療效的經驗。

(四)信息資源配置

加快區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設,積極推進跨系統、跨機構、跨部門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探索建立覆蓋全區、與市級系統兼容的智慧醫療分級診療支持系統,形成醫聯體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護理等機構間的醫療協作網絡,以及跨醫聯體的健康信息共享。積極開展遠程診斷、遠程會診、遠程技術指導等服務,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支持,構建城鄉一體的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部門責任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是政府對醫療衛生資源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各部門、各街鄉鎮要把規劃實施列入年度工作目標,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方案,制定配套措施,落實責任分解明確工作進度,確保規劃落實。

(二)加強規劃銜接,保障醫療用地

注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等現有規劃的銜接,統籌全區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分期分批有序實施;對保障基礎民生的醫療衛生服務設施用地要優先保證,保障醫療衛生設施用地需求。

(三)加強綜合監管,保障人民健康

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加強醫療衛生全行業監管,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探索綜合協同監管,統籌運用行政、法律、經濟和信息等多種手段,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形成“可進可出、優存劣汰”的動態調節機制,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四)嚴格規劃實施,做好監測評估

強化規劃監督和評估,建立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分階段開展規劃實施進度和效果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根據考核評估以及社會經濟、醫療需求和資源等發展變化情況及時對規劃進行修訂,使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城市發展相協調。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京ICP證140722號 藥品醫療器械網絡信息服務備案(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3)第00464號網絡備案:京ICP備12039121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750號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學清路9號匯智大廈B座7層 dipsdelectus.com ?2017-2025 泰茂股份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