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衛健辦〔2019〕5號
各縣(區)衛健局,市直醫療機構、市注冊各民營醫院、雅職附院、市第四人民醫院: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書記蘭開馳關于“推動縣鄉醫療機構從傳統醫療服務向醫養結合服務轉型發展”的指示精神,結合雅安實際,我委制定了《推動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推動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
雅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室
2019年4月11日
附件
雅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推動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領導的指示精神,按照《四川省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發展規劃(2018—2025年)》(川辦發〔2018〕78號)和《雅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雅府發〔2014〕14號)的要求,為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提高醫療資源整體利用效率,加快推進醫療機構由單純醫療服務向醫養結合服務轉型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四屆五次全會精神,以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市建設為契機,結合人口老齡化程度,以關愛老年人健康養老為重點,積極推進縣鄉醫療機構從傳統醫療服務向醫養結合服務轉型發展,通過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的優質高效的健康養老服務,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目標,加快推進川西醫養中心建設。
二、縣鄉醫療機構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市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老年人健康保障需求不斷增加,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推動醫養結合已成為目前健康養老一項重要任務。一是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2018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全市常住人口數20.1%;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全市常住人口數14.7%,全市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二是醫療供給不平衡。大型醫院虹吸現象嚴重,三級醫院、市級綜合醫院病人聚集現象嚴重,縣級醫療機構,特別是鄉鎮衛生院就診患者門可羅雀,轉型尋求新的發展迫在眉睫。三是醫養結合發展體系亟需加強。全市醫養結合機構總體數量偏少,服務質量亟需提升。全市亟需增加醫養結合機構,提升醫療與養老服務數量與質量。四是落實領導指示精神。今年年初市委書記蘭開馳調研全市康養產業時明確要求,全市縣鄉醫療機構要從傳統醫療服務向醫養結合服務轉型發展。
三、工作目標
2019年,80%縣級綜合醫療機構、中醫醫療機構設置老年病科或老年病區;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普遍設置治未病科室;10%縣級綜合醫療機構、中醫醫療機構成為醫養結合機構。20%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開展養老服務,發展成為醫養結合機構。
到2020年,100%縣級綜合醫療機構、中醫醫療機構設置老年病科或老年病區;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普遍設置治未病科室;20%縣級綜合醫療機構、中醫醫療機構成為醫養結合機構。50%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開展養老服務,發展成為醫養結合機構。基層醫療機構每年為65歲以上老年人開展一次免費健康體檢;基層醫療機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的能力明顯提升。
四、重點任務
(一)推動縣級醫療機構轉型發展。
1.二級公立醫院帶頭發展醫養結合。認真貫徹市委書記關于“公立醫院帶頭發展醫養結合”的指示,縣級綜合醫療機構、中醫醫療機構設置老年病科或老年病區,特別是對加強老年病科建設,綜合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性,一是符合醫療科室設置規范,配備相應資質的醫務人員,特別是要配備高年資、臨床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二是診療區域環境相對安靜,設置相對獨立;三是適當設置一定范圍的活動區域;四是醫療設施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要體現人性化、生活化、便捷化,盡可能方便和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市醫院、市第四人民醫院、漢源縣中醫醫院醫養中心基礎上,2019年雨城區、漢源縣、石棉縣、名山區人民醫院推進醫養中心建設,增設老年醫療護理床位,擴增老年醫療、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供給,開展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復護理、養老服務等工作。2020年前全市100%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建立醫養結合的縣級醫養中心。
2.積極推進部分二級醫院轉型發展。寶興縣人民醫院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的基礎上,發揮其自然生態優勢,積極引導轉型發展為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醫養結合機構,提高醫療養老資源服務效率。
3.積極推進縣級中醫醫院開展中醫醫養結合服務。二級以上中醫醫院100%設置治未病科室,嚴格按照《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與管理指南(修訂版)》的要求規范設立治未病科。一是應設置健康狀態信息采集與辨識評估區域、健康咨詢與指導區域、健康干預區域、健康宣教區等輔助區域,各區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護服務對象隱私。二是“治未病”科人員包括中醫執業醫師、醫技人員、中藥師、護理人員、管理人員等。專職醫護人員二級中醫醫院應當不少于5人,三級中醫醫院應當不少于6人,中醫類醫護人員比例不低于70%。醫技人員和中藥師可整合本單位的其他相關資源。三是開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提升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診療能力,發展成為收治高齡、重病、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機構。
(二)強化基層醫療機構健康養老服務供給。
1.各縣(區)認真梳理本轄區內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閑置床位,積極開展養老服務,轉型發展成為收治高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機構。增設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老年醫療護理床位,逐步提高基層醫療機構康復、護理床位占比。
2.積極推進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中醫角等建設,為老年人提供中醫藥“治未病”服務,為入住老人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預約診療、急診急救、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提升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診療能力。
3.探索發展鄉鎮衛生院、養老院“兩院一體”發展模式,提高醫療養老資源服務效率。鼓勵引導部分入住老年人少、有閑置可利用資源的養老院和鄉鎮衛生院進行整合,構建醫養結合機構。
(三)推廣家庭醫生與居家老人簽約服務。
1.各縣(區)要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計生基層網絡,通過優質服務鼓勵居家老人(優先滿足65歲以上老年居民和社區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與家庭醫生建立簽約服務關系。通過契約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開設家庭病床,定期訪視長期臥床的老人和獨居老人。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社區護理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創新居家養老與社區衛生服務模式。
2.各級醫療機構要廣泛開展志愿者服務,定期組織大型綜合醫院醫護人員深入社區為老年人開展巡診、送醫、送藥上門服務,不斷轉變服務模式,主動將醫療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庭。
(四)開展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共建。
1.簽訂合作協議。按照就近就便、互利互惠的原則以及醫療康復的實際需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可與當地養老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責任、權利和義務等事宜,建立急救、轉診等合作機制。
2.明確服務事項。以簽約合作的形式確定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項目、服務方式以及責任與義務等事項,結合分級診療制度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預約就診、急診急救、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緩解老年醫療護理供需矛盾。
(五)加快構建“互聯網+養老”服務。
1.推進智慧平臺建設。以“智慧雅安”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川西醫養大數據中心建設,構建“互聯網 大數據 醫養”的雅安醫養模式,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以社會養老和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框架,有效利用市人民醫院醫養中心數據智慧平臺,鏈接涵蓋城市到農村,機構到家庭、老年公寓、護理院、臨終關懷院、各級各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城鄉醫養網絡,滿足老年人綜合性養老服務需求、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
2.建立向院外延伸的醫養服務平臺,運用穿戴設備和數據實時傳輸,監控居家養老人員的健康情況,利用家庭醫師簽約服務、分級診療等實現居家養老遠程化,初步實現“即時照護、遠程監管、遠程探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要充分認識到縣鄉醫療機構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是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解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具體舉措,務必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落實責任人,積極推動各級醫療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務求取得實效。
(二)加大考核評估。各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將轉型發展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內容,加大考核評估,作為年度評優評先、資金撥付、提拔任用等依據,督促指導各醫療機構結合自身實際,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發展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排出時間表、任務書、責任人,堅持目標導向,穩步推進醫療機構轉型發展。
(三)強化部門協作。各縣(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要積極加強與民政、醫療保障等部門協調溝通,密切配合,及時研究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實現醫療衛生資源和養老服務資源的有效銜接。
(四)強化督導落實。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對轄區內各醫療衛生機構轉型發展的監督指導,定期組織開展督導檢查,形成長效機制。各縣(區)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納入績效考核,層層夯實責任,逐項抓好落實,在工作中不斷完善、改進服務措施,保障老年人享有更加便捷、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